科研产出
大黑鳃金龟消化与解毒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明确大黑鳃金龟幼虫消化酶和解毒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筛选中肠特异表达基因。[方法]利用RT-PCR方法对大黑鳃金龟幼虫中肠消化酶(胰蛋白酶、氨肽酶、羧肽酶)基因和解毒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酯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所调查的大黑鳃金龟的6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中肠中都有表达,有3个基因在中肠中特异性表达。细胞色素P450家族中CYP 6A20和CYP 4C1 2个基因在中肠中特异表达,3个氨肽酶基因(APN1、APN2和AP2)只在中肠中表达。[结论]大部分大黑鳃金龟的消化酶和解毒酶基因在中肠中表达量最高。
3种药剂采用不同施药方法防治花生蛴螬的残留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了解防治花生蛴螬常用农药的残留现状。[方法]选取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和10%吡虫啉悬浮剂3种农药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花生播种时采用穴喷雾和拌种,在齐苗后灌根3种施药方法防治蛴螬,于花生收获后对花生仁、花生壳以及土壤中农药残留进行分析。[结果]在试验剂量下,毒死蜱和吡虫啉不同施药方法在花生仁中均未检出;辛硫磷3种施药方法在花生仁中的残留也均低于国标(GB2763-2012)中的最高残留限量(MRL)值(0.05 mg/kg)。[结论]3种药剂在食用的花生仁中残留量都未检出或符合国家标准,为花生的安生生产提供了参考。
铜绿丽龟对植物源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适宜的铜绿丽金龟植物源引诱剂,利用触角电位(EAG)和Y形嗅觉仪技术,测定了铜绿丽金龟雌、雄虫对20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10 μg/μL浓度下,铜绿丽金龟对甲基庚烯酮、顺-3-己烯乙酸酯、壬醛、1-辛烯-3-醇、芳樟醇和反-2-己烯醇具有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且呈雌虫大于雄虫的趋势。Y形嗅觉仪行为测定中,雌虫对多数挥发物的敏感度高于雄虫。其中反-2-己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甲基庚烯酮和1-辛烯-3-醇对铜绿丽金龟雌虫的吸引作用显著高于对照;而雄虫仅对顺-3-己烯乙酸酯有显著的趋向选择。本研究为开发有效的铜绿丽金龟田间引诱剂用于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辛硫磷和毒死蜱微囊悬浮剂释放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明确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和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的主要释放机制和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2种微囊悬浮剂在2种湿度、温度和通风状态下的土壤释放(消解)动态。[结果]在35℃干燥土壤中,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吹风处理的T0.5是2.2 d;而密闭处理的T0.5是859.2 d。在35℃吹风条件下,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和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在干燥土壤和水饱和土壤中的T0.5分别是2.2和5 800 d;8 d和206.1 d;而当温度为35和25℃(其他条件相同)时,前者的T0.5分别是2.2和18.6 d;后者的T0.5分别是8.0和28.8 d。[结论]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和毒死蜱微囊悬浮剂释放机制都是以气化释放为主;湿度和温度是影响两者释放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辛硫磷 毒死蜱 微囊悬浮剂,释放机制 影响因素
三种不同药剂及施药方法对花生蛴螬的防效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寻找适宜的防治花生蛴螬的药剂及施药方法。[方法]比较了辛硫磷30CS、毒死蜱30CS和吡虫啉10SC这3种不同药剂以及拌种、灌根和穴喷雾3种不同的施药方法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花生的保果效果。[结果]采用穴喷雾法施用毒死蜱30CS防虫效果最好,达87.5%;穴喷雾法对花生的保果效果最好,达71.2%;辛硫磷30CS灌根处理的产量最高,15穴花生产量达931.9 g。[结论]3种药剂均对蛴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穴喷雾处理对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保果效果最优。
转cry8C/cry3A工程菌BIOT1853A对花生田主要节肢动物类群结构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受体菌株Bt185和常规化学农药为对照,研究转cry8C/cry3A工程菌BIOT1853A对花生田主要节肢动物类群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田地上部分主要节肢动物分为以下9个类群:蝗虫类、蟋蟀类、粉虱类、叶甲类、叶蝉类、瓢虫类、蝽类、草蛉类和蜘蛛类;施加不同浓度工程菌BIOT1853A对主要节肢动物类群的组成、数量和时序动态均无显著性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工程菌BIOT1853A对花生田节肢动物群落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探析
《农业灾害研究 》 2011
摘要:小麦纹枯病又名小麦尖眼点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引起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 graminearum(Bourd.)Rogers.],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无性态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均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该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亦可传播该病。小麦播种萌发时,幼苗地下部分的幼根、幼芽即可被病原菌侵染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