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安徽沿江双季稻区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紫云英-水稻轮作生产体系是近年来为解决大面积冬闲田而提出的水稻生产新模式。研究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下,不同量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稻谷增产效果及稻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合理施用紫云英,有效改善稻田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保证水稻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安徽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008年设置的紫云英-稻-稻定位试验为平台,分析了5种不同施肥模式下[不施紫云英和化肥(CK)、100%化肥不施紫云英以及70%化肥分别配施紫云英7500、15000、30000 kg/hm2])稻田耕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SMBC、SMBN)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土壤生物学特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并以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检验了土壤生产力。【结果】1)施用紫云英绿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增加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水稻结实率。尤其是70%化肥配施紫云英15000 kg/hm2处理,稻谷产量达7604.53 kg/hm2,比未施肥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产228.06%和36.29%,差异达显著水平。2)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增加,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70%化肥的条件下,配施紫云英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且随紫云英施用量的提高而增加。整个生育期,与对照相比,施紫云英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别提高21.03%~142.33%、19.97%~83.91%,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10.12%~100.33%、10.22%~43.23%、0.14%~7.28%。土壤微生物量及脲酶、酸性磷酸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紫云英绿肥与化肥长期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改善稻田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本试验条件下,在70%化肥施用量的前提下,紫云英施用量以15000~30000 kg/hm2的综合效果较好。故适量紫云英与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是安徽沿江双季稻区稻田增产和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紫云英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酶活性
不同耕作措施对苕子养分吸收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针对砂姜黑土区绿肥恢复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免耕和翻耕不同耕作方式对苕子生长、养分吸收特性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旨在为苕子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2年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水旱轮作不同耕作措施对苕子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翻耕利于苕子的生长,促进氮磷钾养分的累积。翻耕处理返青期、现蕾期和开花结荚期2年平均鲜草产量分别较免耕处理增产3.89%、5.34%和4.23%,差异不显著;免耕和翻耕对不同时期苕子养分含量差异较小,但各期对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有一定的差异,开花结荚期翻耕处理比免耕处理分别提高10.17%~11.90%、10.84%~16.60%和3.99%~14.05%。翻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免耕处理,且存在一定的年际间差异,但不同年份不同处理差异都较小。[结论]在砂姜黑土利用冬闲田免耕栽培苕子是适合大力推广的模式。
安徽省直播冬油菜氮磷钾硼肥施用效果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安徽省直播冬油菜产量水平不高和施肥效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磷钾硼肥对安徽省直播冬油菜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利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处理的籽粒产量和产值最高,分别达1 850 kg/hm2和7 583元/hm2,各肥料增产顺序为N>P>K>B;扣除肥料成本,施肥效益为N>P>B≈K。NPKB处理的各养分吸收积累也最高,缺氮和缺磷处理显著降低油菜地上部各养分吸收积累。NPKB处理在产量、施肥效益、养分积累和肥料表观利用率、贡献率上均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说明在安徽直播油菜栽培时,农民需改变沿袭下来的移栽油菜的施肥技术模式,推广使用新的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技术模式。
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沿江双季稻区,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紫云英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紫云英绿肥比不施肥增产40.75%~92.10%,比单施化肥处理增产26.30%~36.49%;与纯施化肥相比较,施用紫云英处理的微生物总量增加了48.26%~115.78%,微生物活度增加了5.88%~29.41%,且施用紫云英土壤全N、碱解N、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均较高。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特性与土壤全N、碱解N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细菌总数之间无直接相关性,而与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活度正相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养分分析发现,化肥量70%与紫云英22 500 kg·hm-2配施比较适宜于安徽沿江双季稻区早稻生产。
稳定氮肥用量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5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氮肥用量及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稳定氮肥相比,10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100%稳定氮肥分次施用、85%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7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分别增产53.1%、61.6%、39.7%和36.7%,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64.0%、80.9%、36.0%和32.3%,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0.4%、59.5%、37.4%和34.5%。与农民习惯等氮施肥相比,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分别增产5.7%和11.6%,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9.9%和21.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8%和12.2%。等氮施用稳定氮肥较农民习惯施肥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累积,提高了产量,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高于农民习惯施氮,且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生理效率和偏生产力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施用稳定氮肥能够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且随着施用量增加而增大。稳定氮肥施氮量在240 kg N·hm~(-2)且基肥与分蘖肥6∶4分次施用时,能较好地协调水稻高产与稳定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不同形态氮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水利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巢湖流域稻麦(油)轮作区水稻季减少农田氮素流失的有效耕作措施,降低其对湖区水质的威胁,采用野外定位观测试验并结合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连续两年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总氮(TN)、溶解态氮(DN)、溶解态有机氮(DO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稻田施用尿素后第2天或第4天田面水的TN、DN、DON和NH4+-N浓度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降低,至8~10 d后趋于稳定;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内,NO3--N浓度普遍较低;尿素施用后8~10 d之内是控制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秸秆还田降低这一时期TN、DN、NH4+-N浓度的效果显著,而DON浓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DN是稻田田面水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所占TN比例达63.2%~88.8%,尿素施用后6 d内DN又以NH4+-N为主,NH4+-N所占TN的比例为33.8%~69.9%。DON是稻田田面水氮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效应不容忽视。秸秆还田还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增产幅度分别为12.25%和7.68%,平均为9.96%。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秸秆还田可以作为控制稻田氮素流失的措施在巢湖流域使用。
不同氮量水平下冷浸田水稻氮和钾的吸收特征研究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氮用量对冷浸田水稻氮钾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求在冷浸田水稻氮肥适宜用量;以D优202水稻品种为材料,田间试验研究6个不同氮量(0、45、90、135、180、225 kg hm-2)下水稻含氮量、含钾量、氮和钾的积累量以及产量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在冷浸田开沟降渍的条件下,在0~22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氮肥水平的增加,水稻含氮量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均显著增加,成熟期先增后减,含钾量除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外其他时期均显著降低,含氮量相应提高含钾量会有所降低;植株氮和钾的积累量基本具有相同的趋势,先增加后减少。分析表明:水稻各个生育阶段的氮、钾与稻谷产量均呈正相关,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氮和钾吸收利用的提高,但氮肥过高时氮和钾吸收利用不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在磷钾一定的条件下,冷浸田水稻最高产量施氮量为169.0 kg hm-2,经济施氮量为153.9 kg hm-2。
硅钙镁磷钾肥不同用量对超级稻产量及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硅钙镁磷钾肥在超级稻上施用效果,通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硅钙镁磷钾肥不同用量和习惯施肥磷钾减半(CF2)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磷钾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钙镁磷钾肥较习惯施肥能够有效提高超级稻产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比习惯施肥(CF1)增产1.87%~10.65%,比习惯施肥磷钾减半(CF2)增产3.69%~12.63%,施用量1500 kg/hm2(T100)和1875 kg/hm2(T125)产量结果一致。施用硅钙镁磷钾肥通过提高每穗实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随硅钙镁磷钾肥施用量增加,水稻秸秆和籽粒磷、钾含量和吸收量不断增加。施用硅钙镁磷钾肥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p H,而对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无明显影响。综合产量、磷钾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硅钙镁磷钾肥用量以1500 kg/hm2(T100)在超级稻上效果最佳。
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砂姜黑土长期(30年)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和酶活性测定方法,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变化,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长期不施肥和撂荒处理,施肥管理可有效提升5-10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总氮,总磷;此外,相比不施肥、撂荒、猪粪+化肥和牛粪+化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土壤pH值。土壤微生物的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和土壤酸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有机物料处理的土壤真核微生物丰度显著增加,土壤酸度的变化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降低氨氧化古菌数量。牛粪处理的多种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其他施肥处理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无机肥(化肥)和有机肥(猪粪或牛粪)的配合使用对于保持土壤微生物丰度和活跃的土壤酶活性十分重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关系,探讨长期施肥管理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可能性,以期为评价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低提供有效的指标,从而为促进土壤良性循环提供科学依据和较好的施肥管理措施。
关键词: 长期定位实验 施肥模式 砂姜黑土 微生物丰度 酶活性
氮肥基施深度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合理高效利用氮肥,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氮肥基施深度(4、8、12、16 cm)对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基施深度处理的油菜产量高低次序为N16>N12>N8>N4。其中处理N16产量最高,达3383 kg/hm2,与N4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氮肥深施促进了油菜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氮肥深施处理N16的油菜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氮肥浅施处理N4、N8。本研究条件下,氮肥基施深度以16 cm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