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赵莉(精确检索)
作者:何贤芳(精确检索)
24条记录
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园艺与种苗 2011

摘要:[目的]研究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的关系,探讨淮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适宜的株型结构。[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株型性状(株高、穗长、穗颈长、倒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基部节间长与冠层上三叶长、宽、面积、单茎上三叶面积、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状(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及生物学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旗叶宽、旗叶面积、倒二叶宽、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株型性状中仅有高效LAI与生物学产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安徽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适宜的株型及群体:在较高经济系数的前提下,穗数675万/hm2以上,株高80 cm左右,穗长10 cm以上,穗颈长30 cm左右,基部节间长不超过50 cm;叶片短、宽、挺,旗叶长17~21 cm,旗叶宽1.4~1.6 cm;倒二叶长19~25 cm,倒二叶宽1.3~1.5cm;倒三叶长19~26 cm,倒三叶宽1.3~1.6 cm,高效LAI 4.5~5.0;"控株-增穗-增叶"可能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麦 株型性状 产量 生物学产量 控株-增穗-增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沿淮地区小麦生产SWOT分析(英文)

Chinese Seed 2011

摘要:采用SWTO分析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淮地区小麦的生产优势(生产规模和产量优势;光、热、水、土资源有利于小麦生长;产业基础较好)、劣势(自然灾害频繁、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机会(国家重视粮食安全、科技投入增加)和威胁(小麦单产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自然灾害的危害越来越大;病虫害加重;种麦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并提出实施惠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增粮工程,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展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提高小麦产业经济效益;发挥沿淮农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等发展对策,以期为沿淮地区小麦的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沿淮地区 小麦 生产 SWOT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型与地点及互作对小麦淀粉RVA糊化参数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09

摘要:试验通过对种植在安徽省10个地点的8个不同强弱筋力小麦品种RVA淀粉糊化特性的分析,研究基因型、地点及互作对淀粉RVA各糊化特性的影响及淀粉RVA各糊化参数的广义遗传率。结果表明,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淀粉RVA糊化特性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通过广义遗传力的估算得出淀粉RVA糊化各参数受基因型影响较大,峰值粘度、稀懈值、低谷黏度、反弹值、最终黏度、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的广义遗传率分别为78.27%、63%、67.37%、70.4%、62.78%、85.08%和69.21%。

关键词: 基因型 地点 互作 小麦淀粉 RVA糊化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不同生育期抗寒性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

摘要:选取有代表性的8个小麦品种,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半致死温度,研究各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抗寒性强弱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在其生育发展进程中的抗寒性变化呈现相似趋势,幼苗时期较强,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低温抗寒锻炼,小麦的抗寒性达到最强;越冬以后,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抗寒性显著减弱。所有品种在整个发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均呈现V型曲线。

关键词: 小麦 不同时期 抗寒性 半致死温度(LT5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