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磷钾肥配施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对甘薯的增产效果,为甘薯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薯8号为材料,采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对甘薯的增产效应。[结果]甘薯移栽后30~60 d为地上部快速生长阶段,60 d后地上部生长发育速度变缓,90~120 d为块根快速膨大阶段。在甘薯上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大小顺序是钾肥>磷肥>氮肥。但是,由于钾肥价格较高,磷肥经济效益高于氮肥和钾肥。[结论]甘薯茎叶与块根干物重的积累规律不一致,在施肥上要前促后控,以免因氮肥用量过大,造成后期地上部徒长,从而影响块根的生长。当土壤速效钾含量水平较高时,可以适当减少钾肥用量。
不同地力条件下苏薯8号的养分吸收与氮肥推荐研究
《土壤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地力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对甘薯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和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苏薯8号的生物量、产量、增产量、养分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均为高地力高于低地力;在两个地力条件下,苏薯8号的藤蔓鲜重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大,而薯块鲜重和薯蔓比则随施氮水平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产量、增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而农学效率则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低地力条件下生产100 kg薯干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为5.46 kg,比例为N∶P2O5∶K2O=1.00∶0.32∶1.03,高地力条件下生产100 kg薯干氮磷钾吸收总量为7.09 kg,比例为N∶P2O5∶K2O=1.00∶0.43∶1.39;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低地力土壤推荐施氮量为N 95~110 kg/hm2,高地力土壤推荐施氮量为N 110~120 kg/hm2。
退化耕地转化为紫花苜蓿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退耕还草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有效发展可持续农业,对退化耕地转化为自然草地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后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草地和紫花苜蓿草地均能改善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与2003年相比,自然草地和苜蓿草地在2007年LFOC分别增加41%和30.91%。此外,苜蓿草地有利于提高土壤氮含量以及通过生产苜蓿草料增加农户经济收入。试验期间,苜蓿年平均地上干生物量为1957.1 kg·hm~(-2)。然而,苜蓿长期生长不利于深层土壤水分和0~20 cm土壤有效磷的提高。相比2003年,2007年苜蓿地200~500 cm的土壤水分下降了32.6%,显著低于土壤的永久萎蔫系数,而0~2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也与苜蓿生长年限成反比(r=-0.735~(?),P≤0.01)。总之,相比自然草地,在控制苜蓿生长年限的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是改善土壤质量和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途径。建议苜蓿生长的年限不要超过5年。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有机碳 土壤轻组有机碳
引入草木樨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早期植物群落演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英文)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被演替早期的优势物种是影响演替进程的重要因素。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退化耕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为对照,于植被恢复的早期引入两年生豆科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在种植密度为11.3kg.hm-2条件下,考察了6年内引入草木樨对退化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恢复植被相比,草木樨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促使一些群落演替后期物种如冷蒿(Artemisia 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和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等在植被恢复的第3年出现,同时有利于提高植被生产力和稳定性。同自然恢复相比,试验期间引入草木樨后的植被地上平均生物量提高67.90%。同时,植被恢复早期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草木樨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2003~2005)引入草木樨的土壤全氮平均含量比自然恢复高7.32%;试验期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半干旱区黄土高原退化耕地植被恢复早期阶段,两年生豆科植物草木樨的引入和磷肥的施用对于加快植被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物种均匀度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土壤速效磷 豆科植物 生态恢复 半干旱区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设置不同幅度的氮肥减量试验,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巢湖流域坡岗地区氮肥的减量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巢湖流域坡岗地区中高肥力水平土壤上减少30%的常规施氮量、中低肥力水平土壤减少10%的常规施氮量,虽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下降,但水稻结实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不会造成水稻显著减产。两种肥力水平土壤上,氮素收获指数均以常规施氮量处理最低,减量施肥、分期施氮可以促进氮素从茎、叶、根部向谷粒的转移;减量施肥,中高肥力土壤上氮素回收率提高9.99~16.52个百分点,中低肥力水平土壤上提高6.0~12.15个百分点。
长期施肥对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期施肥对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在安徽蒙城地区的一个长期肥料试验定位监测点开展了相关研究。采用镜检法对旱地土壤表层(0~15 cm)中土壤杂草种子的种类进行鉴定并计数,记录杂草种子22种,隶属15科。不同施肥处理区杂草种子丰富度以NP1/2K区最高(14.7种),PK区最低(10.7种);其中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栗米草(Mollugo pentaphylla)、醴肠(Eclipta prostrata)、泽星宿菜(Lysimachia candida lindl)四种杂草的种子密度较大,分别在不同的处理区占据优势;从整个试验区来看,烟台飘拂草(Fimbristylis stauntoni)在所有处理中的密度都比较大,处于优势地位。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PK区Shanon-Wiener指数大于其他处理区,但是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低;NPK区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PK、CK区Pielou均匀度指数大于其他处理区。田间杂草种子库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Whittaker指数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半量的P和缺N的影响最显著,缺P次之,缺K和平衡施肥则没有显著影响。Sorenson群落相似性指数和Bray Curtis指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较,长期施用N、P、K肥能显著改变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组成。本研究表明长期平衡施肥处理更有利于维持和保护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生物多样性。
安徽省甘薯生产及施肥现状调查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析安徽省甘薯施肥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安徽省甘薯高效施肥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5~6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甘薯种植面积较大的泗县、宿州市埇桥区、明光市和来安县分别抽取12户农户进行了甘薯生产、施肥情况调查,并对相应田块进行了土样的采集,进而分析了安徽省甘薯施肥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果]目前安徽省甘薯主产区在甘薯生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烤食型甘薯由于市场价格较高,农民施肥管理水平较高,甘薯产量、产值、利润明显高于淀粉加工型。在甘薯施肥上盲目施肥、随意施肥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少能够做到因土施肥或甘薯的营养需求施肥。[结论]政府在甘薯生产、销售、贮藏、深加工上给予引导和扶持。在施肥上要通过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甘薯主产区土壤肥力状况,结合甘薯的需肥规律,确定不同肥力等级水平地块氮磷钾肥的合理用量。
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区油菜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区油菜高效施肥技术,为油菜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秦优10号为材料,采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专家推荐施肥和减量施肥对油菜生长、产量和氮磷素回收率的影响。[结果]专家推荐施肥能够明显地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专家推荐施肥能促进油菜对氮磷的吸收,氮素、磷素回收率分别高3.98~7.64、3.10~6.04个百分点。减量氮肥处理氮、磷肥回收率分别较习惯施肥处理提高了8.98、4.16个百分点,减量氮磷肥处理氮、磷素回收率分别较习惯施肥处理提高了8.68、6.65个百分点。[结论]合理配施氮、磷、钾肥,优化氮肥施用时期,可以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提高氮磷肥的吸收量,提高肥料回收率。在目前的土壤肥力水平下,减少20%左右的氮肥和磷肥不会造成油菜产量的下降,而氮磷回收率可明显提高。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有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土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Bowman和Cole的有机磷(P)分组方法,研究23年田间定位试验下不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P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不施肥对照和长期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P的总量,不同有机肥对有机P的累积效应是牛粪>猪粪>麦秸。长期施肥主要是提高中活性有机P的含量,活性和中稳性有机P的增幅相当,高稳性有机P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相关分析表明活性有机P是土壤有效P的直接P源,中活性有机P是活性有机P的有效补充,而中稳性有机P和高稳性有机P的有效性较低。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长期施肥下砂姜黑土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生物有效性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耗竭状况下Ca_2-P和Ca_8-P的植物营养效率最高,其次为Al-P和Fe-P,O-P和Ca_(10)-P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有效性;Fe-P和Al-P对植物的营养贡献率最高,虽然Ca_2-P和Ca_8-P活性最高,但由于含量低,对磷素养分的贡献率较低,土壤磷素极度耗竭下,Ca_2-P的植物营养贡献率甚至低于Ca_(10)-P和O-P。砂姜黑土对磷的固定严重,土壤中积累的磷主要向Al-P、Fe-P和有效性更低的Ca_(10)-P和O-P转化,Ca_2-P、Ca_8-P的增量较少。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无机磷组分对有效磷的贡献为:Al-P>Ca_8-P>Ca_2-P>Fe-P>O-P>Ca_(10)-P;建立了Olsen-P与无机磷组分间的回归方程:Y=3.8751+0.4674 X1+0.4470 X2+0.3769 X3-0.1166 X4-0.07838 X5(Y代表有效磷含量,X1、X2、X3、X4、X5分别代表Ca_2-P、Ca_8-P、Al-P、Fe-P和Ca_(10)-P含量;P<0.01,R~2=0.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