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耐寒性品种的苗期耐寒性鉴定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以竹青等耐寒性品种作对照,对耐寒品种云恢72及其杂交后代的耐寒性进行鉴定;并通过对2003年试验材料的干、冻前、冻后的电导率测定和冻害对茎、根重影响的调查,筛选出耐寒性极好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直254和14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9019的生理特性及其农艺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协优9019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氮素利用率高等特性。安徽省2年中籼区试,平均产量9022.5kg/hm2;2002年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064.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8%。2003~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高产组区试,平均产量8346.75kg/hm2。2005年肥东县133hm2以上的大面积示范,理论产量达12171kg/hm2。2003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审。
关键词: 水稻 杂交中籼稻 协优9019 高产 优质 抗逆 生理特性 农艺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的SCAR标记及初步定位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粳稻品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的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Y98148是1对株高近等基因系。将已经获得的3个与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分别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3对特异性PCR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S1041525、S1076549和S1272403转化成更稳定的SCAR标记SCS1041498、SCS1076510和SCS1272388。通过Y98148×Y98149的F2代分离群体的分析,这3个SCAR标记与显性半矮秆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7.5 cM和16.3 cM,且位于基因的同一侧。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标记S1272403为单拷贝,其核苷酸序列与水稻第7染色体上2个BAC克隆B1249D05(AP006451)和OJ1212-C12(AP005604)同源性为99%,B1249D05与OJ1212-C12有23 kb的重叠区域,标记S1272403位于这个重叠区域,据此初步将显性半矮秆基因定位,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对株高表达的影响及其对GA_3的敏感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具有显性半矮秆基因的6对高矮秆近等基因系的株高表达特性进行了比较。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抑制了茎秆节间的伸长,矮秆系倒4~5、3、2、1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系的97.2%、53.3%、65.1%、61.9%和94.7%。通过对Y98149(突变体)和Y98148(野生型)在苗期和成株期对GA3反应的研究,发现Y98149较Y98148对外源赤霉素更敏感;内源赤霉素测定结果显示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内源赤霉素含量较低,是野生型的7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