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蚯蚓活动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两种不同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的异同。结果表明:蚯蚓活动可显著改变土壤氨基酸含量,爱胜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5.08 g/kg和7.72 mg/kg,环毛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3.86 g/kg和4.44mg/kg。各处理酸解氨基酸均以中性氨基酸所占比例为最大(平均51.9%),酸性氨基酸次之(平均23.3%),而含硫氨基酸(平均14.4%)及碱性氨基酸最少(平均10.4%)。各处理游离氨基酸同样以中性氨基酸为主,平均54.4%,而以碱性氨基酸含量最少,平均仅为7.2%。蚯蚓活动并未改变土壤氨基酸可检出种类,各处理分别检测出16种酸解氨基酸和14种游离氨基酸。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在蚯蚓作用下均有明显改变:加入爱胜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天冬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高,均在85.7%以上,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增幅较小在40.7%—62.7%间波动;加入环毛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甲硫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和丙氨酸增幅较大,均在71.9%以上,甘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增幅适中,分别为56.8%、55.6%和54.9%;丝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增幅最小,均在40%以下;游离氨基酸组分中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丙氨酸在加入爱胜蚓后增加的幅度较大,增幅在150.0%以上,增幅较为缓和的氨基酸组分有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和苯丙氨酸,介于58.8%—92.1%之间;环毛蚓作用下,天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异亮氨酸增幅最大,分别为184.2%、173.3%、163.0%和116.6%;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缓,介于52.3%—92.7%之间;谷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和甲硫氨酸增幅较低,均在33.1%之下;而半胱氨酸在蚯蚓作用下显著降低,降幅为11.8%。对比两种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可知,土壤氨基酸总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在爱胜蚓和环毛蚓作用下的增加或减少趋势相同(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缬氨酸除外),但改变幅度却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爱胜蚓作用效果优于环毛蚓。

关键词: 蚯蚓 土壤 酸解氨基酸 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水方式对砂姜黑土小麦中后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工防雨篷下研究了前期不同灌水处理对砂姜黑土小麦中后期生长、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小麦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结果表明,灌1水条件下小麦叶片长宽和单茎干物重随灌水日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以生育前期水分充足处理CK最高,W5100d(出苗后100 d灌水)处理次之,且总灌水量一致下小麦生育前期灌1水和灌2水效果间的差异不显著。生育前期适当推迟灌水日期有利于增加小麦生育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且灌浆中期W5100d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高于CK。小麦生育前期适当推迟灌水日期亦有利于降低植株蒸腾速率改善小麦光合特性,其中W5100d处理的光合速率比对照CK增加了11.4%。W5100d与CK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6 955.40,7 102.67 kg/hm2,但两者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灌水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与单茎干物重和产量间皆呈直线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小麦生育前期适当延长灌水日期有利于改善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且总灌水量一致下灌水次数效果间的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小麦 灌水方式 干物重 叶绿素 光合 砂姜黑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型紫色甘薯新品种防薯9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广西农学报 2015

摘要:为解决当地甘薯蔓长、产量低、生育期长、薯形不够美观等缺点,助力食用型甘薯产业发展,开展鲜食型甘薯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以桂紫薯为母本,以心香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甘薯新品种防薯9号,经2014年广西区甘薯新品种筛选试验表明:品种结薯早,生育期短,蔓短,鲜薯产量高,干物率高达30.6%,食味品质好,鲜薯和鲜食商品性好,是比较理想的鲜食型和加工型紫色甘薯新品种。

关键词: 甘薯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维菌素与噻虫胺混配对烟蚜、B型烟粉虱的联合毒力测定

农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玻管药膜法测定阿维菌素和噻虫胺对烟蚜、烟粉虱的毒力及联合毒力,并加工成悬浮剂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阿维菌素对烟蚜、烟粉虱的LC50值分别为1.014、0.317 mg/L,噻虫胺对烟蚜、烟粉虱的LC50值分别为2.191、4.212 mg/L;阿维菌素和噻虫胺按质量比1∶8混配对烟蚜的共毒系数为128.44,增效作用明显;按质量比1∶4混配对烟粉虱的共毒系数为171.34,增效作用显著。18%阿维菌素·噻虫胺悬浮剂150 mg/L质量浓度药后3、7、14 d对烟蚜防效分别为90.6%、84.9%和79.4%,对烟粉虱防效分别为94.2%、90.6%和74.8%,显示了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结论]阿维菌素和噻虫胺混配是防治烟蚜、烟粉虱的较好药剂。

关键词: 烟蚜 B型烟粉虱 阿维菌素 噻虫胺 联合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

农业科技管理 2015

摘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是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水平,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可依合作关系的有效途径。文章立足安徽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联盟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深入分析了联盟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聚焦安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注重联盟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联盟科学评价体系和搭建联盟发展综合信息平台等对策。

关键词: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现状 组织模式 运行机制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州七浦塘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分析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

摘要:2011年9月对苏州阳澄湖与长江水体交换主河道七浦塘共10个点位的浮游植物群落、环境因子进行调查与监测,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样品中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7属113种,其中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及蓝藻门种类较多,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1.33%、17.70%、15.04%和10.62%。优势度分析表明,绿藻、蓝藻及硅藻为该流域优势种类,其组合与水平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性。方差分析表明,从阳澄湖经七浦塘河道至入江口,浮游植物丰度在空间上差异显著(F=3.83,p=0.03),主要水质环境因子指标值也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水温(WT)和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及高锰酸盐指数(CODMn)是影响七浦塘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优势种组成判断研究区域水质为富营养型水体。

关键词: 典范对应分析 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 七浦塘流域 苏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2014年省级农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

中国科学基金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省级农业(农牧、农林、农垦)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级农科院")作为各省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2011年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推进了省级农科院的转型[1]。同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11〕8号),强调了省部级农业科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省级农科院 基金项目 基础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创新驱动安徽农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

农业科技管理 2015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列重大思想,为新时期加快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结合安徽省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金融扶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安徽农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关键词: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农业 策略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农科院科技扶贫工作的成效及发展思路

现代农业科技 2015

摘要:在总结安徽省农科院对太湖县科技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科技扶贫工作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安徽省农科院 科技扶贫 工作成效 主要做法 发展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筑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城市建筑 2015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化理念正在向各个领域渗透,建筑景观设计也融入了这一大趋势,开始朝着生态化设计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现代建筑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原则以及具体方法。

关键词: 建筑景观 生态化设计 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