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杂交鲌F1苗种繁殖与饲养效益对比

养殖与饲料 2016

摘要:长江水系翘嘴红鲌(♀)和团头鲂(♂)浦江1号生产杂交鲌F1,二者杂交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83.71%和62.52%。对杂交鲌F1及其父母本的可量可数性状分析比较,杂交鲌F1表现为中间型,有偏母本现象。对比养殖试验显示杂交鲌F1饲料转化效率高,饵料系数比翘嘴红鲌低16%;杂交鲌F1鱼种单产达到718.50 kg/666.67 m~2,单位利润达到0.36万元/666.67 m~2;而长江水系翘嘴红鲌鱼种单产为520.50 kg/666.67 m~2,单位利润0.23万元/666.67 m~2。杂交鲌F1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生产性能显著优于其母本长江水系翘嘴红鲌。

关键词: 属间杂交 相容性 杂交鲌F1 形态特征 养殖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薄壳山核桃水肥管理技术初探

园艺与种苗 2016

摘要:在简述薄壳山核桃在安徽省栽培水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科学水肥管理对于薄壳山核桃栽培的重要性,指出了未来安徽薄壳山核桃水肥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水肥管理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结合氮肥运筹管理对白土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下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对白土稻田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江淮低产白土改良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因素一为小麦秸秆(S)直接还田(3000kg/hm~2)和小麦秸秆不还田;因素二为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设3种基施:分蘖肥:穗肥比例(80–0–20、60–20–20和40–30–30),共6个处理,分别为N_(80–0–20)、N_(80–0–20+S)、N_(60–20–20)、N_(60–20–20+S)、N_(40–30–30)和N_(40–30–30+S)。水稻收获期采集0—20 cm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理化性状,包括p 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团聚体结构和容重,测定水稻籽粒产量。【结果】与不还田相比,3种氮肥运筹方式下,小麦秸秆还田土壤p H均明显升高,以40–30–30方式升高幅度最大,增加达到显著水平;无论是否实施麦秸还田,不同氮肥运筹方式间土壤p H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CEC增大。土壤中>5 mm和1~0.25 mm两个粒径机械稳定性及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数量增多,<0.25 mm小团聚体数量减少,团聚体质量提高;土壤容重下降,总孔隙度增加,白土淀浆板结的不良物理性状改善,氮肥60–20–20运筹方式下秸秆直接还田改良培肥白土效果最好。4年4地试验,与无秸秆的对照相比,3种氮肥运筹方式下,水稻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0.2%~23.4%、0.8%~5.5%、4.9%~6.4%和6.4%~9.6%,平均增产16.2%、3.6%、5.5%和8.1%,N_(60-20-20+S)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高。【结论】综合水稻产量、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状况、团聚体稳定性和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状,安徽省江淮丘陵白土单季稻区,水稻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60–20–20运筹方式下,配合实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能有效改良培肥低产白土稻田,提高水稻产量。

关键词: 白土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团聚体组成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β-葡萄糖苷酶研究进展

茶叶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体内的各种物质代谢、能量传递以及生长发育等都必须有酶的参与,而且酶对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β-葡萄糖苷酶能够催化茶树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水解反应,产生的茶树香气物质不仅参与茶树对病虫害的防御反应,还是茶叶重要的物质基础。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在表达部位、亚细胞定位、蛋白结构及系统发育进化等生物信息学方面,与拟南芥、水稻、玉米等植物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都存在相似性。在非生物和生物逆境胁迫下,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在逆境初期均呈现上调。本文将主要围绕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及基因表达等研究现状,结合β-葡萄糖苷酶在茶叶加工中的变化作一概述。

关键词: 茶树 β-葡萄糖苷酶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胶蛋白及其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的保湿性与抗氧化活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全天然丝胶茧为原料提取丝胶蛋白,经木瓜蛋白酶酶解,考察丝胶蛋白及其酶解产物的保湿性,并从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抑制烃基自由基能力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等方面分析抗氧化活性,为开发利用优质的丝胶蛋白资源的更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丝胶蛋白经木瓜蛋白酶酶解后获得5~12 kDa的酶解产物,其优良的保湿性能优于丙二醇;丝胶蛋白及其酶解产物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以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更强。抗氧化能力与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丝胶蛋白 木瓜蛋白酶 酶解产物 保湿性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互联网+”助推现代蜂业发展

中国蜂业 2016

摘要:养蜂业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蜜蜂不仅为人类供给多种蜂产品,而且为农作物进行传花授粉,对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蜂农增收和维护生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蜂业的生产水平及管理模式显然跟不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蜂产品质量安全和蜂农增收困难是当前蜂产业最受关注的两大问题。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在蜂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及"互联网+蜂业"的建设举措,以期为现代化蜂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 现代蜂业 发展 质量安全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mserpin 6的原核表达及对酚氧化酶原活性和抗菌肽表达的调控作用

蚕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对昆虫的免疫反应起重要调节作用。根据家蚕基因组数据库序列设计引物,从家蚕幼虫血细胞中克隆了Bmserpin6的编码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重组Bmserpin6蛋白。将纯化的重组Bmserpin6注射家蚕5龄幼虫后6 h提取家蚕血液制备血清,检测血清样品中的酚氧化酶原活性显著下降(P<0.05)。体腔注射重组Bmserpin6后的家蚕5龄幼虫再通过微球菌诱导蚕体内抗菌肽gloverin2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幼虫脂肪体和血细胞中的gloverin2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依据上述结果推测:体外表达的重组Bmserpin6可以调节蚕体内2个重要的免疫途径,即抑制蚕体酚氧化酶原的激活和外源细菌诱导的蚕体抗菌肽的产生。

关键词: 家蚕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原核表达 酚氧化酶原 抗菌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工控机的智能化蚕种催青系统研究

中国蚕业 2016

摘要:蚕种催青技术对蚕种孵化整齐度和家蚕体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蚕桑生产。但催青技术仍主要停留在人工或人工加自动化保护家蚕胚胎发育阶段的环境调节,无法从实际意义上实现蚕种催青的智能化、现代化控制。基于蚕种发育特点和对蚕种催青技术参数的充分分析,研究了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以下简称工控机)的智能化蚕种催青技术,优化了催青室控制设备,将智能化监测软件与工控机结合,实现系统对催青胚胎的发育值的测定,并根据测定值在线调节催青室中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因子,提高了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程度与自适应能力。

关键词: 蚕种 催青 胚胎发育 工控机 在线测量软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紫云英绿肥与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培肥的微生物机制,本研究以7年肥料定位试验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安徽沿江双季稻区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熵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施用紫云英绿肥对稻田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紫云英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58.09%~86.86%),尤其是增加了细菌数量(77.93%~112.76%),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细菌数量均于G3F1处理(70%化肥配施22500kg/hm2紫云英)达最大值(288.26×104和263.95×104 CFU/g)。2)施用紫云英可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其中,70%化肥配施中高量紫云英的处理与CK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熵(qMB)分别增加了102.77%~113.94%、172.53%~185.17%、69.47%~84.65%;与100%化肥相比,SMBC、SMBN、qMB分别增加27.74%~34.77%、74.14%~82.22%、20.50%~31.29%。(3)施用紫云英处理的水稻产量与100%化肥处理相当或稍有提高,但明显高于70%化肥和CK处理。与CK相比,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可提高产量46.22%~51.44%。因此,化肥减量30%配施15000~30000kg/hm2紫云英可以提高安徽沿江双季稻区水稻产量,本试验以施加22500kg/hm2的紫云英产量最高(增产率达51.44%),同时,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熵及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改善稻田土壤生物学性状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紫云英 稻田土壤 土壤微生物 水稻产量

冬油菜适当迟播有效减轻油菜根肿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利用栽培措施防控油菜根肿病,采用感病品种核优56,设计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冬油菜根肿病发生和菜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的品种病株率与病情指数差异显著,其中早播D1(9月24)至D5(10月14日)期间的油菜根肿病发病重,晚播D6(10月19日)至D9(11月3日)期间,随着播期的推迟油菜根肿病田间病株率与病情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迟播油菜的根肿病得到了控制。从菜籽产量看,播期D9产量最低,播期D3(10月4日)产量最高,但是播期D1至D8(10月29日)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生产上可以通过选择种植耐迟播品种,适当推迟播种期到10月20日左右,可利于根肿病控制,降低田间根肿菌总的菌源量,还可同时达到油菜增产与稳产的目标。

关键词: 油菜 根肿病 播期 病情指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