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Soybean(模糊匹配)
121条记录
大豆症青综合危害因子的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大豆症青在黄淮海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且呈愈发严重趋势,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症青主要表现为大豆进入成熟期后,部分或全部豆荚未鼓粒或鼓粒不完全,豆荚、叶片和茎秆等一直保持绿色的症状。根据前人报道及调查分析发现,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的主要症状类型有无症状整株症青、矮缩症青和部分复合症青3种类型。本文根据不同症状类型分析了导致不同症状大豆症青的危害因子。综合分析认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除部分地区与气候异常或土壤营养失衡有关外,主要是由大豆病毒和虫害协同侵染所致。此外,针对主要危害因子提出大豆症青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主要从品种改良、种衣剂拌种、农药化肥优化、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实施。

关键词: 大豆 症青 病毒 虫害 综合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籽粒总嘌呤含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嘌呤(Purine)是一种生物碱,可在人体内代谢为尿酸,当人体尿酸代谢紊乱时会诱发痛风,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豆类及其豆制品的嘌呤含量较高(约为1.581 mg·g-1),因此建立大豆籽粒总嘌呤含量检测方法对于评价豆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保健价值具有现实意义。采用分光光度法即利用物质所特有的吸收光谱来测定其含量的分析检测方法;同时比较皖黄506和Williams82两个品种的豆粉水解时间、水解温度和溶剂浓度对大豆籽粒总嘌呤含量水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嘌呤含量在267 nm下与吸光度值呈显著正相关(R2=0.099 92);在100℃条件下,35%(V/V)的高氯酸处理30 min时大豆籽粒总嘌呤水解效果最佳。该试验方法简单方便,成本低,可行性强,重现性好,适用于大豆籽粒中总嘌呤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 分光光度计 总嘌呤含量 大豆籽粒 测定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新品系抗SMV鉴定及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具有抗性的大豆新品系,以1 108份新选育的大豆品系为材料,人工接种SMV优势株系SC3和SC7,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考察其抗性,同时分析其亲本来源和抗性。结果显示,有356和326份大豆品系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占比为32.13%,29.42%,同时对这2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品系有252份,占22.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和r=0.956)。线性回归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其病情指数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显著,其发病率可以分别解释其病情指数变异的88.75%,91.47%。从亲本来源可以看到,母本来源于河北育成的品系数最多,有97份;父本来源于国外育成的品系数最多,为85份。抗性分析显示,来源于河北的母本抗性的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后代品系平均发病率和病指指数也均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SMV病情预测和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大豆 品系 大豆花叶病毒 亲本来源 抗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含量检测模型构建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粗纤维等)与其茎秆抗倒伏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目前大豆茎秆化学组分检测多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技术,测定过程操作复杂、耗时耗力、成本昂贵且易造成环境污染,不适合大规模育种应用,因此,通过构建一套低成本、快速、科学、无污染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检测方法,为大豆种质资源茎秆组分分布规律及其与大豆生长习性和倒伏性关系的研究提供方法基础。【方法】通过建立一套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检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大豆种质资源茎秆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粗纤维(crude fiber,CF)等化学组分进行检测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小提琴图分析,明确大豆茎秆CF含量与其生长习性及抗倒伏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基于构建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模型对茎秆NDF、ADF和CF组分检测数值的校正相关系数(RC)均在0.90以上。利用16份模型外大豆茎秆样本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发现,常规化学检测与该模型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该模型对2017年和2018年种植的393份大豆茎秆CF含量及其生长习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茎秆CF含量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在CF含量50.00%以上的材料中,2年数据均表现出直立型(91.67%和86.14%)显著高于蔓生型(8.33%和13.86%),表明大豆茎秆CF含量与其生长习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构建的近红外光谱模型具有低成本、快速高效、无污染的特点。此外,茎秆中CF含量高的大豆品种植株具有更强的抗弯曲度,可作为大豆抗倒伏育种亲本筛选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大豆 茎秆化学组分 近红外光谱检测定标模型 生长习性 抗倒伏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量水平大豆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差异研究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功能叶SPAD值、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光能截获率(LI)的差异,本研究以产量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将12份大豆品种划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比较不同产量水平大豆产量构成因子、SPAD值、LAI及LI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SPAD值、LI和LA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单峰曲线,但生育后期SPAD值、LI、LAI下降速率不同,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LI、LAI均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2)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百粒重和单株荚数无显著差异,而单株粒数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3)高产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和SPAD值、LAI、LI指标范围分别为:百粒重为20.9~25.8 g、单株荚数为30.1~35.7、单株粒数为58.9~70.1,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LAI和LI分别为37.4~38.1、3.0~3.1和81.5%~91.2%。研究结果表明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缓慢,SPAD值保持较高水平,群体LAI和LI较高,拥有较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是实现高产的主要生理基础。

关键词: 大豆 产量水平 群体特征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皖豆37试验示范及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20

摘要:以皖豆37为试验、示范对象,组装配套多项实用大豆栽培技术应用于皖豆37试验、示范与推广中,通过试验、示范阐述大豆品种皖豆37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皖豆37于2012-2015年分别参加安徽省大豆联合鉴定试验、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和安徽省大豆生产试验,4年平均产量2 985.75 kg/hm~2,比对照品种中黄13增产12.32%,表现出丰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该品种夏播生育期105 d,株高60 cm,单株有效荚数33.2个,单株粒数67.7粒,百粒重20.3 g;籽粒蛋白质含量42.88%,脂肪含量20.20%,蛋脂合计63.08%,属双高优质大豆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31.5万株/hm~2,最佳播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综上所述,皖豆37具有高产稳产、优质、耐密抗倒、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关键词: 大豆 皖豆37 特征特性 试验示范 栽培技术 推广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的性状演变分析

大豆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分析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性状演变规律,给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和生产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对1983-2019年以来安徽省育成的9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性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7年间品种单株荚数增加4.23个,百粒重增加2.73 g,产量提高728.32 kg·hm-2;株高降低8.38 cm,分枝数降低0.7个,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比例由1980s的87.5%减少到2010s的5.36%,蛋白及脂肪含量略有降低.1980s-1990s及1990s-2000s,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均有较大程度增加,产量提高较快.育成品种的单株荚数、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分枝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96份品种中筛选出稳产品种17份,其百粒重显著高于一般品种,株高略低于一般品种.研究结果说明在安徽省目前的生产条件及栽培方式下,培育分枝较少、株高适宜、百粒重相对较大的品种利于高产稳产,改进大豆栽培方式有利于大豆产量突破.

关键词: 安徽省 大豆品种 农艺 产量 品质 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西白鹅3种常用蛋白饲料原料的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测定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0

摘要:为研究皖西白鹅对常用蛋白饲料原料豆粕、菜籽粕及DDGS的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SIAAD),选取体重相近的56日龄皖西白鹅288只,随机分为24个饲喂栏,每个饲喂栏12只(公、母各半),试验期为35 d,0~28 d为预饲期,全部饲喂相同基础日粮;29~35 d为试验期,分别饲喂待测饲粮和无氮饲粮6 d,每种饲粮6个饲喂栏(重复),第35天早上饲喂前采集回肠食糜并测定食糜中的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豆粕、菜籽粕和DDGS的平均SIAAD分别为88.30%、81.17%、88.99%,且豆粕和DDGS平均SIAAD显著(P<0.05)高于菜籽粕.豆粕中氨基酸的SIAAD如下:赖氨酸(Lys)81.27%、蛋氨酸(Met)95.14%、苏氨酸(Thr)85.08%、缬氨酸(Val)88.25%、亮氨酸(Leu)88.20%、异亮氨酸(Ile)87.33%、苯丙氨酸(Phe)91.66%、组氨酸(His)87.77%和精氨酸(Arg)92.18%;菜籽粕氨基酸的SIAAD如下:Lys 75.19%、Met 87.87%、Thr 82.96%、Val 84.25%、Leu 83.19%、Ile 81.94%、Phe 86.08%、His 84.39%和Arg 83.10%;DDGS中氨基酸的SIAAD如下:Lys 83.74%、Met 94.59%、Thr 90.85%、Val 91.97%、Leu 93.67%、Ile 91.38%、Phe 94.73%、His 90.59%和Arg 94.09%.该试验结果为豆粕、菜籽粕和DDGS在皖西白鹅饲粮上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制低氮饲粮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皖西白鹅 豆粕 菜籽粕 DDGS 氨基酸 标准回肠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肥施用方式对黄淮海大豆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中施肥粗放和效益较低的问题,以皖豆37和中黄13大豆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的专用控释肥和常规肥料配合施用方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生物量积累分配、冠层光能截获、叶片SPAD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较常规肥料增产3.0%~8.8%,控释肥+常规肥配施处理较控释肥处理增产2.5%~5.6%,50%控释肥+50%常规肥配合处理产量最高.产量构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粒数增加是产量提高的主导因素.控释肥+常规肥配施处理大豆叶片的SPAD和冠层光能截获率在整个生育期处于较高水平,生产生物量高,最终增产.控释肥+常规肥处理相比常规肥处理增收1 212.1~1 396.9元·hm-2,50%控释肥+50%常规肥配施处理经济效益显著增加.研究明确了新型大豆专用控释肥在黄淮地区大豆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及合理的施用方式,可为大豆生产中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豆 黄淮海 控释肥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豆33对SMV株系SC3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严重影响我国大豆产量及品质。本研究利用抗病高产稳产大豆品种皖豆33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接种SMV优势株系SC3,研究皖豆33的抗性遗传方式及其与不同品种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3后,抗感组合(Williams 82×皖豆33)及(皖豆33×南农1138-2)的F1单株均表现抗病,卡方测验结果显示F2群体符合3抗∶1感的分离比,F2∶3家系分离比符合1抗∶2分离∶1感,表明皖豆33对SC3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命名为RSC3(w))控制;抗×抗组合科丰1号、齐黄1号和大白麻×皖豆33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研究显示,科丰1号与皖豆33携带对株系SC3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齐黄1号、大白麻与皖豆33携带抗SC3的基因是不等位且独立遗传。利用皖豆33×南农1138-2的392株F2群体将皖豆33携带SC3的抗性基因RSC3(w)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SSR标记BARCSOYSSR_02_0610和ZL-5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9 cM和0.35 cM,物理距离约为175 kb。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