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降解动态研究
《应用化工 》 2012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运用气相色谱检测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与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嘧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5.0×10-11g,黄瓜和土壤中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黄瓜和土壤中嘧菌酯添加浓度分别为0.01~1 mg/kg,平均回收率黄瓜中为88.34%~94.81%,变异系数为8.41%~13.59%,土壤中为85.01%~94.02%,变异系数为4.00%~8.20%;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满足农药残留测定的要求。消解动态实验表明,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8 d和4.9 d。


麦稻轮作下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于2007-2010连续4a在麦稻轮作制下开展了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提高了耕层土壤体积质量,降低了土壤含水率。但是免耕土壤表层(0~10cm)的体积质量仍在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内,并未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免耕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表层土壤的富集。0~10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翻耕处理显著增加,而>10~20cm土层上述养分含量明显低于翻耕处理。小麦季免耕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相似,而水稻季免耕处理整个耕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翻耕处理。免耕显著的提高了小麦产量,但降低了水稻产量,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和水稻的有效穗数。整个轮作周期的作物产量以小麦免耕水稻翻耕模式的产量较高,比小麦翻耕水稻免耕模式产量增加了5.70%。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土地利用 麦稻轮作 免耕 翻耕 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稻改茶土壤性状分析与修复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0
摘要:将稻田改种为茶园(以下简称为改茶)和山地砾质茶园(以下简称为山茶)的土壤理化和肥力状况进行检测分析,揭示了改茶和山茶土壤理化性状的表现特征及土壤障碍因素,提出了改茶土壤修复与培肥技术:一是在土表层和深层加入细砂与风化或半风化石等,加强土壤通气和透水性;二是在茶行间种植绿肥进行深埋,以便保证碳、氮比,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三是完善排水系统,防止园间积水;四是施用酸性肥料,改善土壤酸碱度的宜茶性;五是增加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从而达到高产优质茶园要求。


安徽省主要烟区土壤和烟叶氯含量状况及合理施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安徽省主要烟区土壤和烟叶氯含量,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含氯量0.2~87.0mg/kg,87.2%土壤氯含量小于30mg/kg;安徽省烟叶氯含量0.03%~1.49%;皖北潮土区和皖北砂姜黑土区烟叶平均氯含量分别为0.38%和0.35%,分别有84.9%和82.6%烟叶氯含量0.3%~0.8%,烟叶氯含量适宜,不必施氯;皖南红壤区有55.2%烟叶氯含量小于0.3%,烟叶氯含量偏低。不同施氯量试验表明,随着施氯量增加,烟叶氯含量增大,两者呈线性相关,最高施氯量为38.8kg/hm2,折合KCl为64.7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