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籼2503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籼2503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具有米质优异、产量较高、抗逆性较强、熟期适中和综合性状好的特点。米质达部颁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两年省区试,平均产量8 380.5 kg/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1.01%,一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418.0 kg/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8.29%;白叶枯抗性3~5级,稻瘟病抗性5~7级,抗性明显优于对照汕优63,抗倒性好。全生育期135~140 d,适宜在安徽省作一季中稻种植。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基本苗100万~120万/hm2。


夏玉米郑单958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2007
摘要:详细介绍了夏玉米郑单958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施足底肥、适期早播、合理密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合理肥料运筹及水分控制、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科学管理等内容。


氮肥运筹技术对抛秧早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研究 》 2007
摘要:在等氮量条件下,2006年在安徽省贵池市梅龙镇水稻土上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抛秧早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氮肥比例与抛秧早稻最高分蘖数呈显著直线正相关,但基肥施氮量大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大从而使成穗率降低。当基施氮肥比例达到70%时,抛秧早稻地上部分干物重下降。地下部分根系生长则是随基肥氮比例减少而呈增强的趋势。基肥氮比例对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以分蘖期最为明显。氮肥运筹直接影响抛秧早稻产量的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基肥和穗肥施用比例与产量呈显著的抛物线关系,当基肥穗肥施N比例为35.6%和32.2%,产量可达到最高。


皖稻17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79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系谱法选育成的耐寒早籼新品种。2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6 562.5 kg/hm2,比对照竹青增产0.45%;苗期耐寒性强,全生育期107 d;适宜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


双季晚粳糯稻新品种皖稻82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皖稻82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将测59/春江03糯组合后代经离子束辐照处理选育出的常规粳糯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等特性,于2005年通过安徽省审定。


皖北葡萄温室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北是安徽省果树栽培的集中地,近年来在果树种植结构调整中,推广了一种新型栽培方式———温室栽培。但由于对其生理基础的研究较为缺乏,尚未形成完整的栽培体系,生产中往往产量不高、品质不佳、效益不明显。总结和介绍了皖北地区的葡萄温室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