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an mosaic virus)病是世界大豆主产区广泛存在且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可造成严重危害.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通过遗传定位发现的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探讨了分子标记在提高大豆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总结了 RSC3(w)、RSC14-r和RSC18等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的物理位置及其候选基因.基于候选基因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病毒介导基因沉默(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和基因编辑CRISPR/Cas9等技术梳理出GsCAD1、GmCAL和GmMLRK1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参与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相关基因,为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调控网络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本综述总结分析了大豆与大豆花叶病毒的相互作用机制,聚焦分析大豆抗性基因Rsv3等对大豆花叶病毒抗病机制研究进展,并对抗大豆花叶病毒育种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大豆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的应用和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安徽省稻田千金子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抗性及其靶标分子机制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稻田杂草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抗性,从安徽省12个市38个县(市、区)稻区千金子发生较严重的田块中共采集72个千金子种群,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检测其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抗性,筛选同时对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有疑似抗性的千金子种群并测定其对这2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千金子高抗种群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基因是否发生抗性位点氨基酸突变。结果显示,在72个千金子种群中,13个千金子种群已对氰氟草酯产生抗性,5个千金子种群已对噁唑酰草胺产生抗性;AH-1、AH-3、AH-7、AH-34和AH-72这5个千金子种群同时高抗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其中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指数介于21.98~65.52之间,对噁唑酰草胺的抗性指数介于11.76~27.19之间;这5个种群的ACCase基因片段均在2 027位点发生氨基酸突变,色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此外AH-3和AH-72这2个种群在1 999位点也由色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表明安徽省千金子已经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产生交互抗性,且ACCase基因突变可能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千金子 氰氟草酯 噁唑酰草胺 抗性 突变位点 靶标抗性
安徽省部分稻区稗草抗药性初探
《杂草学报 》 2021
摘要:稗草是安徽省稻田主要的恶性杂草之一,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区稗草对市面上常用除稗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初步探明安徽省稻田稗草的抗性分布及机制,采集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种群样本51份,通过室内生测法,施用二氯喹啉酸、双草醚、■唑酰草胺和五氟磺草胺4种常用除稗剂,对稗草种群抗药性进行初筛。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频率最高,已达34.8%,对双草醚、五氟磺草胺、■唑酰草胺的抗性频率则分别为21.7%、13.7%、9.8%。其中,有2个种群(2016B2和B24)对4种除稗剂都表现出明显抗药性,4个种群(B6、B7、B9、2015B1)对3种除稗剂均表现出抗药性,5个种群(B4、B11、B26、B27、2016B3)对2种除稗剂表现抗药性,有8个种群仅对1种除稗剂表现出抗药性(其中有6个种群仅对二氯喹啉酸表现出抗药性),其余32个种群没有检测到抗药性。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春寒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品质。降低倒春寒危害,采取农业防御技术费时费力且减害效果不明显,培育抗倒春寒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而抗寒育种依赖于科学、准确、快速、系统的倒春寒抗性鉴定评价体系。本文从鉴定方法、鉴定时期、鉴定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小麦春季抗寒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目前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现状,并解析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出应以产量性状为评价指标,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进行倒春寒抗性评价,筛选综合抗性强的优异种质资源,解析其分子遗传机理,通过创新再利用,为选育抗倒春寒小麦品种提供新材料。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抗斜纹夜蛾资源鉴定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斜纹夜蛾已发展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虫害。对大豆抗斜纹夜蛾种质资源进行鉴定是开展抗虫育种的基础。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祖先种,遗传多样性远远超过栽培大豆,从野生种质中发掘斜纹夜蛾抗性资源可以拓宽抗虫育种遗传基础。采用室内喂养斜纹夜蛾幼虫的方法,以幼虫重和蛹重为指标,鉴定了35份野生大豆和20份栽培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结果显示:不同种质饲喂下,幼虫重、蛹重和幼虫历期在种质间差异极显著,遗传变异幅度较大,幼虫重和蛹重极显著相关。采用标准品种分级法对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划分,从55份供试资源中筛选出6份高抗种质,均来自野生大豆;5份高感材料,1份来自野生大豆。本研究为大豆抗斜纹夜蛾育种提供了原始材料,同时有助于大豆抗虫遗传研究与新基因发现。
褪黑素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褪黑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对植物生长和发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是褪黑素在植物抵御干旱、高盐、极端温度和氧化胁迫等不良影响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随着人们对褪黑素研究的深入,褪黑素在植物体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也更加明确,国内外在褪黑素与植物抗逆性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从植物体中褪黑素的合成途径、褪黑素在植物抗性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内源褪黑素含量与逆境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归纳为:植物体内褪黑素的合成机制与动物体内相似,但是确切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具体的合成位点尚未明确;外源褪黑素处理能够增强植物抵御逆境的能力;逆境胁迫能够促进植物自身合成褪黑素,过表达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能够增加植物体内褪黑素的含量。
茶树无性系后代抗性生理因子的差异研究
《茶业通报 》 2011
摘要:以自然生长状态下的三年生凫早二号新梢和迎霜、龙井43的留养秋梢茶树叶片为供试材料,通过对茶树无性系后代单株间抗性生理因子的差异分析及其在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叶位变化,SOD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叶龄增加,增长幅度减缓,活性也渐趋于稳定,且茶树无性系后代单株间,SOD、POD、MDA和电导率的差异不显著,个别甚至达到了极不显著水平;对于试验时的取样部位,考虑到修剪、采摘、病虫害、光线、温度等因素影响,建议选用木质化部位的成熟叶叶片,以减少实验误差。
茶树抗性生理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生长随时都可能受到不良环境因子的胁迫,诸如高低温、干旱、强光等。开展茶树的抗逆机制研究,探明并建立茶树抗性生理评价体系,对茶树抗性育种、茶树资源抗性鉴定、抗性种质材料的筛选及建立茶树对不良环境的预警与调控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保护性酶活性、组织结构、丙二醛、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等方面对茶树抗性生理评价研究进展作一阐述,并就未来茶树抗性生理评价指标研究提出2点展望:(1)深层次地开展胁迫抗性及持续胁迫抗性机理研究;(2)开展抗性生理指标筛选与综合评价研究。
不同生态装备对中华鳖稚鳖生长·抗病力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装置池塘生态装置下中华鳖稚鳖生长、抗病力与品质的关系。[方法]试验组4口培育池设置人工隐蔽物、网片晒被台、配置微流水装备、循环水生物净化系统、纳米微孔增氧系统、光照增加系统、温度调控系统等生态装备,对照组(CK)3口培育池,无以上生态装备。[结果]试验组培育池稚鳖的育成平均体重、绝对增重率、瞬时增重率、成活率、伤残率与CK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较对照池高31.1%、33.5%、9.3%、12.8%及低7.2倍。[结论]试验池育成的稚鳖体貌品质明显优于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