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Soybean growth stages(模糊匹配)
12条记录
2016-2021年黄淮南部区试大豆品系(种)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其次是株高和底荚高度,全生育期变异幅度最小.2016-2021年参试大豆品系(种)不同年份平均产量变化范围为2735.00~2918.00 kg·hm-2,平均产量最高的年份为2020年;参试大豆品系(种)在四个不同省份试点中,大豆品系(种)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山东试点品系(种)株高、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高于其它试点,平均产量最高,达3156.32 kg·hm-2;安徽试点的平均产量最低,仅为2471.15 kg·hm-2;主要不同来源参试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产量最高的是河南,平均产量为2927.41 kg·hm-2,其次是来源于江苏的品系(种);主要不同育种单位中,平均产量最高的选育单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选育的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为3063.87 kg·hm-2,其在河南和山东试点的平均产量高达3100.42和3491.2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南部不同省份之间大豆产量差异主要与区域有关,不同年份、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大豆品系(种)产量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大豆 黄淮南部 品系 产量 区试 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新品种科龙188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科龙188是安徽省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阜97211-71为母本,山宁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1—2012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区试试验,两年平均单产为2 858.78 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5.34%。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单产2 666.70 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3.93%。该品种生育期101 d,单株有效荚数42.3个,百粒重18.4 g,粗脂肪含量19.11%,粗蛋白质含量41.95%。201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豆2014001),适宜安徽省江淮、淮北夏大豆种植区域。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关键词: 大豆 科龙188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黄淮大豆生育期组归属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3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标准品种为对照,于2013-2015年对47份黄淮主推品种和新选育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组划分,并用与生育期相关的SSR标记Satt431、Satt215和Satt557进行分子辅助鉴定。结果表明:47份参试品种3年平均生育日数归MGIV的品种数最多,有31份,占参试品种数的65.95%;归到MGIII和MGV的分别有6和10份,占12.77%和21.28%。3年均归在同一生育期组内的品种有蒙1157-1、蒙1158-1和徐9302-204等13份,占27.66%,说明这些品种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小,生育期比较稳定。用于辅助鉴定大豆生育期组的3个SSR标记对47份平均生育日数归属MGIII和MGV的选择效率分别为83.33%和90.00%,而归属MGIV品种的基因型较为复杂。研究发现,参试品种3年平均生育日数96~104d,株高46.22~85.90cm,主茎节数12.20~19.04节,其中2014年参试品种平均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均最小。归属MGII-MGIV的大豆品种平均株高和主茎节数随生育期组增加而升高,但MGV则反之。本试验结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大豆生育期组的划分提供依据与方法。

关键词: 大豆 生育期组 SSR标记 划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结荚习性夏大豆种质的农艺表现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33份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种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种质在黄淮夏播生态区的农艺性状表现,并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质的营养期、株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倒伏性、株型等性状的平均值随无限-亚有限-有限结荚习性递减,生殖期、单株粒重、百粒重、小区产量等性状平均值的变化趋势则相反。相关分析表明,无限结荚习性种质的产量与株高、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2**、0.566**,与有效分枝、倒伏性呈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451*。亚有限结荚习性种质的产量与生殖期、单株粒重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56*、0.536*,与有效分枝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323**。有限结荚习性种质的产量与单株粒重、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433**、0.262**,与株型、单株荚数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49*、-0.198**。结合不同结荚习性品种的生长特点,本研究认为,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株高较高且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适合干旱地区种植;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生殖期与产量呈正相关,生殖期内生长旺盛需要较多的养分供应;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营养生长持续时间短,株高较矮,吸收光能有限,实现高产主要依赖各性状器官间的平衡。生产中,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营养生长期间既需要充足的肥水促其生长,又要防止旺长。

关键词: 结荚习性 夏大豆 农艺表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搭载对夏大豆品种的诱变效应

大豆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空间搭载的夏大豆品种(系)合豆3号、蒙91-413和蒙9609-1的当代种子出苗率,及其SP1、SP2的性状变异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搭载后,各品种(系)的出苗率均比对照降低,其中合豆3号降幅达显著水平;合豆3号的结荚高度显著大于对照,有效分枝数显著少于对照;蒙9609-1、蒙91-413的单株无效荚数比对照显著增加,其它性状与对照没有明显偏离。在合豆3号的SP1群体中发现1个单株的多个性状发生变异,且在后代株系内无明显分离。在合豆3号SP2群体中获得矮秆、双茎、窄叶等变异植株共计236株,变异率为2.74%。蒙91-413的SP2群体中发现稀绒毛、晚熟、矮秆等变异植株共计66株,变异率为0.59%。还在合豆3号的SP2群体中,发现2个株系在叶形、成熟荚色、生育期多个性状上同时发生变异。

关键词: 大豆 空间搭载 诱变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态发酵菜籽粕替代日粮中豆粕饲喂肉鸭对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固态发酵菜籽粕替代日粮中豆粕对肉鸭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而确定替代豆粕的适宜比例。试验选用1280只15日龄健康樱桃谷SM3肉鸭,采用单因素4水平4重复随机设计(每个重复80只),4个处理组中固态发酵菜籽粕等氮替代日粮中10.5%豆粕的比例分别为0、1/3、2/3和3/3。结果表明,各替代组前期(15~30日龄)、全期(15~45日龄)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后期(30~45日龄)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1/3替代组的芽孢杆菌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的空肠段pH值和肝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固态发酵菜籽粕可以等营养完全替代日粮中的豆粕,同时1/3替代日粮中豆粕对促进肉鸭肠道内芽孢杆菌生长作用显著。

关键词: 菜籽粕 固态发酵 豆粕 生长性能 肠道微生物 肠道pH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豆26号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皖豆26号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皖豆26号大豆新品种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1994年以蒙91-413为母本,郑909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然后通过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552.5 kg/hm2,比对照中豆20增产9.18%。2004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43.4 kg/hm2,比对照中豆20增产13.73%。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2.91%,脂肪含量20.22%,生育期102 d,最佳种植密度为21万~27万株/hm2。皖豆26号是一个早中熟、高产、抗倒伏夏大豆新品种,商品性好,适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作夏大豆品种种植。

关键词: 大豆 皖豆26号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豆系列3000kg/hm~2无公害大豆栽培模式及调控策略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在皖豆 2 1、皖豆 16、合豆 1号、合豆 2号品种成果转化过程中 ,根据近年在安徽省阜南县示范基地试验结果 ,研制出一套适于淮北获得单产 3 0 0 0kg/hm2 无公害大豆的栽培模式。该模式是由大豆生长发育系列和栽培技术规程构成的 ,并通过各生育阶段形态变化的状况 ,反馈并衡量栽培技术规程的使用效果 ,使这个模式呈现一个整体、互动、协调、高效的运转机制 ,有效地保证大豆高产稳产

关键词: 大豆 皖豆系列 无公害 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豆2号(蒙91-413)大豆新品种的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合豆 2号是以皖豆 16经等离子处理后的突变株为母本 ,与豫豆 10号有性杂交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 2a国家黄淮区试平均单产 2 75 8.84kg/hm2 ,比对照品种中豆 2 0增产 7.2 4% ;生产试验平均单产 2 70 4.8kg/hm2 ,比对照中豆 2 0增产 9.76%。该品种蛋白质含量 42 .2 4% ,脂肪含量 2 0 .78% ,生育期 10 5d ,抗病、抗倒伏 ,抗旱耐涝 ,适于在黄淮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关键词: 大豆 合豆2号 选育报告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合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合豆 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蒙 84 2 0为母本 ,油 88 8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1997~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 2 390 .6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8.0 4%。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 417.1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13 .86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耐旱、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1.0 5 % ,脂肪含量 2 0 .38% ,生育期 10 0d ,是黄淮地区较理想的夏大豆品种

关键词: 大豆 合豆1号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