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Soil Olsen-P(模糊匹配)
5条记录
微生物菌剂对青梗菜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摘要:为探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蔬菜产量及及其栽培土壤的影响,以青梗菜(乌秀6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施用微生物菌剂EM、CH07、FD11以及CH07+FD11复合菌剂,以不施菌剂为对照,分析不同微生物菌剂对青梗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菌剂FD11、CH07、(CH07+FD11)、EM对青梗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生效果,提高了青梗菜株高、叶片数和产量,青梗菜产量分别较CK增加了33.55%、30.94%、30.13%、14.82%.同时,施用微生物菌剂可提高青梗菜的可溶性糖和抗坏血酸含量.微生物菌剂施用后青梗菜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比对照有所提高,其中,FD11表现最为显著.菌剂FD11处理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比CK分别提高了13.58%、6.07%、37.89%、30.70%.因此,施用微生物菌剂,尤其是FD11菌剂可提高青梗菜产量和品质,对土壤肥力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青梗菜 微生物菌剂 土壤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摘要:[目的]探讨江淮地区稻油轮作制度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物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合肥地区主栽油菜品种皖油14秸秆进行还田,水稻品种选用丰两优一号,设计微区模拟试验和大田定位试验,分别测定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期的土壤养分和产量因素。[结果]微区模拟试验中,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产量,各处理较空白对照增产55.54%~159.26%。大田定位试验中,土壤有机质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三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27%~9.24%、-12.44%~-42.00%和-38.70%~-49.21%。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移栽后秧苗分蘖及生长无不利影响,且提高了水稻的结实率和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稻油轮作制度下的物质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油菜秸秆 土壤 水稻生长 物质循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理化性质与烤烟巨豆三烯酮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对烟叶中巨豆三烯酮的影响,为选择适宜的植烟土壤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烟叶中巨豆三烯酮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砂粒含量和p H对巨豆三烯酮含量影响最大,其中砂粒含量与巨豆三烯酮符合二次曲线变化规律;其次是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巨豆三烯酮关联度较小。

关键词: 烤烟 巨豆三烯酮 土壤 理化性质 灰色关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枞阳白茶种植的气候及土壤适应性分析

农学学报 2014

摘要:为研究安吉白茶在枞阳县引种的适应性问题,利用安庆枞阳县多年气候资料和茶园土壤肥力指标,通过与白茶原产地安吉的气候、土壤条件对比,分析了白茶在当地种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枞阳站光温水、土壤肥力符合白茶在原产地的生长要求,适宜种植白茶。春季白茶生长期,枞阳站稳定通过10℃初日比安吉早,与稳定通过15℃初日时间间隔为24天,略多于安吉站,可以保证白茶白化期的完成;且稳定通过10、15、20℃都有明显的推前趋势,要求提早安排采摘期;水分方面,3月降水量较少,需要注意水分变化并及时喷灌,5月较多,不利于茶园的水土保持,应重点防范洪涝灾害;土壤肥力方面,黄公山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p H都超出或达到白茶种植要求,但缺磷明显,应采取合理播撒Ca CO3、混合施肥、保持茶园土壤的湿度等措施。

关键词: 枞阳 白茶 气候 土壤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稻轮作下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于2007-2010连续4a在麦稻轮作制下开展了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提高了耕层土壤体积质量,降低了土壤含水率。但是免耕土壤表层(0~10cm)的体积质量仍在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内,并未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免耕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表层土壤的富集。0~10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翻耕处理显著增加,而>10~20cm土层上述养分含量明显低于翻耕处理。小麦季免耕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相似,而水稻季免耕处理整个耕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翻耕处理。免耕显著的提高了小麦产量,但降低了水稻产量,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和水稻的有效穗数。整个轮作周期的作物产量以小麦免耕水稻翻耕模式的产量较高,比小麦翻耕水稻免耕模式产量增加了5.70%。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土地利用 麦稻轮作 免耕 翻耕 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