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病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N632S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632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广占63S为轮回亲本,与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株系6G241杂交、回交和自交,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瘟病基因Pi9(t)导入广占63S后育成的籼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该不育系株型松紧适中,剑叶内卷,叶色深,不育起点温度低,开花习性较好,异交结实率较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2011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以N632S与科恢752选系配组育成的高产抗病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两优6375于2017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N632S 抗白叶枯病 抗稻瘟病 选育
以早籼14、紫恢100和M3122为背景的导入系构建及其筛选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05 CSCD
摘要:以国际合作网络征集的150余份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观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鉴定,同时还进行了耐低磷、低氮筛选,获得大量数据,筛选了一批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耐低磷、耐低氮资源,为分子育种的亲本利用和后代筛选提供参考。以早籼14、紫恢100、M3122为受体,以上述的150余份材料为供体,采用大规模杂交、2 ̄3次回交、2 ̄3次自交,培育以早籼14、紫恢100、M3122为背景的近等基因导入系5700多份,并对这些导入系进行抗旱、耐低氮、耐低磷、抗寒性及直链淀粉含量等初步筛选,获得了一批有目标性状的近等基因导入系,为新基因发掘、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并选育了3个有苗头的新品系进入省级预试、区试或生产试验,以进一步确定其利用价值。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稻白叶枯病基因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上的应用
《中国水稻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IRBB21为Xa21 基因供体,广亲和恢复系4183为受体,进行1次杂交并回交3次,逐代用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 ,在保持广亲和恢复系4183优良经济性状的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育成抗白叶枯病的广亲和恢复系抗4183,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且保持了 4183 的广亲和性、恢复性及优良的经济性状。并就杂交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改良及育种对策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广亲和性 恢复系
聚合抗稻白叶枯病双基因三系不育系R106A的选育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杂交水稻的多数不育系不抗白叶枯病,携有单个的白叶枯病抗病基因的品种易于丧失抗性。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将两个抗病基因聚合到不育系中,进行抗性改良。用育成的抗3418S(携有Xa21)为受体,CBB23(携有Xa23)为供体,通过1次杂交、1次回交和3次自交,采用足够大分离群体在分蘖前期进行接种初筛,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复筛,确认了目标基因的聚合,实现了均位于第11染色体上的Xa21和Xa23基因间交换重组,获得双基因纯合稳定的新品系R106。又用我们育成的矮败型不育系5801A进行转育,杂交一次后,向保持系(轮回亲本)定向选择,经回交3次迅速稳定,所育成的不育系及保持系对中国的7个病原型代表菌株均表现全生育期高度抗病,可能会大大延长其抗性寿命。并讨论了改良不育系抗性的研究方法、回交次数和选择世代等问题。
转Xa21基因不育系皖21A的白叶枯病抗性与利用
《中国水稻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Xa2 1基因导入 80 4B(BT型不育系 80 4A的保持系 ) ,选育出纯合稳定的株系皖 2 1B。以80 4A与皖 2 1B连续回交转育 ,育成了高抗白叶枯病的不育系皖 2 1A ,对皖 2 1A和皖 2 1B的不同世代材料进行PCR分析和田间白叶枯病菌抗性试验 ,表明Xa2 1基因稳定遗传且抗性稳定。皖 2 1A与恢复系R 18、HP12 1、U16 0配制杂交组合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产量潜力。
优质中籼稻皖稻77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皖稻 77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籼粳复合杂交 ,通过系谱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中籼稻新品种 ,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产性好等优点。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检测指标中 ,有 7项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 ,3项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1997~ 1999年省观察组试验、省区试和省生产试验 ,产量 7.77~ 8.10t/hm2 ,比对照扬稻 4号增产 7.6 %~14 .9%。抗逆性强 ,中抗白叶枯病 ,抗稻瘟病 ,纹枯病轻 ,耐旱性较强 ,耐肥抗倒。适宜在我省沿江及其以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最适播种期为 5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