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工作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09
摘要:摘要:全省玉米病虫害调查结果表明,随着耕作栽培制度改革和品种更换,安徽省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产生了明显变化,玉米大斑病、矮花叶病等一些重要病害发生减轻;亚洲玉米螟心叶期危害较轻而穗期较重;一些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粗缩病日趋严重,南方锈病发生普遍。其原因是病原致病力提高导致品种抗性丧失、免耕及密植等栽培技术改变、环境及气候变化等条件利于发病。应该调整防治思路,引入新的理念,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防治成效。
2002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2003年安徽省小麦扬花灌浆期间频频降雨,4月份降水量淮北中北部地区偏多8成-1.5倍,其他地区偏多1-6成;月雨日沿淮淮北地区10-16d,淮河以南地区17-21d,显著偏多;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处于过湿状态,渍涝面积大.而赤霉病子囊孢子成熟度和释放高峰期又与小麦扬花期正好吻合,加上冬春季的低湿冻害又降低了一些品种的抵抗力,导致小麦赤霉现发病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发病范围广,危害程度大,造成损失重.小麦赤霉病打破了南北界限,沿江、江淮地区病情严重,淮北部分地区病穗率高达50%以上,严重度大多达到3-4级,为历史所罕见,一般减产30%以上,严重的超过50%,沿淮、淮南麦区部分田块损失更大.小麦赤霉病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防治对策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保证小麦高产、穗产、优质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根本办法.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专用小麦等农产品品质及安全检测体系,同国际接轨,制定赤霉病DON毒素的检测标准;进一步加强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的流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在品种布局上考虑高产优质的同时,一定要增强品种的抗性,加强抗病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以增强抗灾能力.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20 0 3年安徽省小麦扬花灌浆期间频频降雨 ,4月份降水量淮北中北部地区偏多 8成~ 1.5倍 ,其他地区偏多 1~ 6成 ;月雨日沿淮淮北地区 10~ 16d ,淮河以南地区 17~ 2 1d ,显著偏多 ;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处于过湿状态 ,渍涝面积大。而赤霉病子囊孢子成熟度和释放高峰期又与小麦扬花期正好吻合 ,加上冬春季的低温冻害又降低了一些品种的抵抗力 ,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病时间早 ,持续时间长 ,发病范围广 ,危害程度大 ,造成损失重。小麦赤霉病打破了南北界限 ,沿江、江淮地区病情严重 ,淮北部分地区病穗率高达 5 0 %以上 ,严重度大多达到 3~ 4级 ,为历史所罕见 ,一般减产 3 0 %以上 ,严重的超过 5 0 % ,沿淮、淮南麦区部分田块损失更大。小麦赤霉病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大 ,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防治对策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结合选用抗病品种 ,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 ;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 ,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根本办法。建议 :尽快建立和完善专用小麦等农产品品质及安全检测体系 ,同国际接轨 ,制定赤霉病DON毒素的检测标准 ;进一步加强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的流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在品种布局上考虑高产优质的同时 ,一定要增强品种的抗性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