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麦606的选育与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抗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皖麦606的推广与应用前景。[方法]介绍皖麦606的选育经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概述其主要栽培技术。[结果]皖麦606(原代号皖0606)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春性,一般单产6.0~7.5 t/hm2,适于沿淮及淮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5~90 cm,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千粒重40~42 g,后期转色好,不早衰,特别是对小麦赤霉病抗性强,作为稻茬麦优势更强。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基本苗可掌握在180万~270万/hm2之间。[结论]皖麦606产量高、抗性强,综合性状好,201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麦2013004,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CNA010866E,在沿淮及淮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皖麦606 矮败小麦 轮回选择 抗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选育及性状表现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抗赤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价值及应用潜力。[方法]介绍轮选22的选育经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最后概述了其栽培要点。[结果]轮选22(原代号皖0202,皖麦202)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一般单产6.0~9.0 t/hm2,适于沿淮及淮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85 cm,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 g左右,后期转色好,不早衰,特别是对小麦赤霉病抗性强,作为稻茬麦优势更强。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80万~270万/hm2。[结论]轮选22性状优,产量高,品质好,在沿淮及淮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9926的选育与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 992 6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引变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 ,一般单产 5 2 5 0~ 675 0kg/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 ;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 ,抗赤霉病、条锈病 ,品质优 ;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 ,基本苗可掌握在 180万~ 2 40万 /hm2 左右。
关键词: 矮败小麦 皖9926 轮回选择 离子注入 抗赤霉病


离子束诱变小麦新品种皖麦42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中国农学通报 》 2003
摘要:皖麦 4 2号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群体 (RV - 6 0 )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 (30kev ,80次 )引变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 ,弱春性 ,一般单产 6 0 0 0~ 6 75 0kg 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部分地区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 0g左右 ,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感赤霉病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 1 0月中下旬至 1 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 1 80~ 2 4 0万 hm2 左右。


雄性核不育水稻研究与利用现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本文综述了隐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的产生,基础理论和利用研究现状.认为产生核不育水稻的途径有四条,即自然突变、理化诱变、组织培养和人工杂交选育.大多数核不育水稻不育性遗传表现隐性单基因性状,表现两对基因性状或更为复杂的情况则较少.核不育水稻一般具有各自的不育位点,很少等位.根据等位性测定结果,目前核不育基因已超过45个.核不育水稻的利用主要体现在近年兴起的用于轮回选择的育种方法上.鉴于国内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隐性雄性核不育水稻 核不育基因遗传 核不育基因等位性测定 轮回选择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