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粮食生产波动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系统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情况,为政府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参考,保障安徽省和中国粮食安全,以1978—2012年为研究时段,对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玉米、小麦变化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剩余法对安徽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波动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小麦和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安徽省粮食总量及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波动情况存在的共同特征,即波动频繁,周期短,波幅大,都属于古典型波动,但在波动周期、波动幅度方面还是有所差异。波动周期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1年;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安徽省小麦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8年,稻谷的波动周期最短,为3.77年。波动幅度相比较而言,在平均波动幅度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幅度最大,为61.89%,小麦产量的平均波动幅度次之,为40.24%,稻谷产量的平均幅度第3,为23.56%,粮食总量产波动幅度最小,仅为19.77%。古典型波动相比较而言,粮食总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82%;稻谷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小麦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8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77.78%;玉米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10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结合粮食生产波动情况,提出了从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保持安徽省粮食生产稳产增长,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1978-2012年安徽省的粮食产量、城镇化率等时间序列数据,采取构建VAR模型的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城镇化率对粮食产量产生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当前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不高,依赖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粮食产量主要依赖于有效播种面积、化肥投入和劳动力来提高;从长期来看,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镇化带来的成果反哺农业,弥补城镇化带来的不利因素,粮食生产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依靠国家财政,农民投资农业的可能性很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基本良田永久保护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等相关政策建议。
安徽省沿淮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业科技管理 》 2009
摘要: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沿淮地区是安徽主要产粮区,该区大多县为安徽省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文章论述了沿淮地区粮食生产、加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等提高沿淮地区粮食生产、加工综合能力的对策建议。
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利用以产量和规模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安徽省六大粮食作物在各市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各地区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还针对结论和问题提出建议。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