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瓦氏黄颡鱼养殖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瓦氏黄颡鱼的种质遗传状况,进而为其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集了我国瓦氏黄颡鱼主要养殖区(广东、四川、浙江和安徽)6个养殖群体共168尾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所有群体均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Na=6.500~8.250,Ho=0.758~0.869,He=0.729~0.806,PIC=0.672~0.762)且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群体间遗传距离(0.057 5~0.650 5)、遗传分化指数(0.011 9~0.152 2)及AMOVA分析(群体间遗传变异比9.93%)结果共同表明瓦氏黄颡鱼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群体具有共同的祖先型,聚为互为姊妹群的两大支,其中安徽的3个群体聚为一支,其余群体聚为另一支;利用Structure 2.3.4软件的遗传聚类分析显示最佳遗传分组数为3,其中广东、四川和浙江3个群体遗传组成相似,聚为一个遗传组,应为长江种质来源;淮南和六安两群体间遗传组成相似,聚为一个遗传组,应为淮河干流种质来源;凤台群体单独为一个遗传组,应为淮河附属阻隔湖泊—城北湖种质来源,故各遗传组间遗传组成差异明显。研究表明,6个瓦氏黄颡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遗传分化显著,具有很大选育潜力,可为瓦氏黄颡鱼的良种选育提供优良种质资源库。


60日龄瓦氏黄颡鱼选育群体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同一批次繁殖的 60 日龄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长(X1)、全长(X2)、最大体高(X3)、肛门处体高(X4)、尾柄高(X5)、吻-背鳍前端(X6)、背鳍基长(X7)、背鳍后端-脂鳍前端(X8)、脂鳍基长(X9)、脂鳍末端-尾鳍基(X10)、胸鳍前长(X11)、背鳍前长(X12)、腹鳍前长(X13)、臀鳍前长(X14)、尾柄长(X15)、头高(X16)头宽(X17)和体重(Y)共 18 个生物学性状,运用表型值统计、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生长曲线拟合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8 个生物学指标中,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19.10%,说明瓦氏黄颡鱼体重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瓦氏黄颡鱼主要形态性状(X8、X10除外)与体重均呈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其中,X4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强(0.92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X4、X12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极显著水平(P<0.01),X5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显著水平(P<0.05);X4、X12、X5对体重共同决定系数达 0.919;逐步回归分析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变量,建立了形态性状(X4、X12、X5)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 Y=﹣5.210 + 3.594X4 + 1.415X12 + 3.308X5(R2 = 0.920);X4 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 Y=2.410 + 7.161 ln X;X5、X12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 Y = e3.258-1.061/x、Y=e3.816-4.977/x。结果可为瓦氏黄颡鱼选育提供参考。


不同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繁殖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鱼用催产激素及其组合物对杂交黄颡鱼繁殖效果的影响。本实验选用3种鱼用催产激素,每种激素3水平,共9个组合,对繁殖亲本进行注射催产处理。3种鱼用催产激素不同剂量组合对黄颡鱼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影响较大,其中实验组9中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0.0%、84.7%、88.9%;实验组8中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2.5%、83.2%、85.1%;注射同种不同剂量的催产激素对黄颡鱼亲鱼效应时间有一定影响,其中实验组9效应时间最短(23 h),而第2组效应时间最长(30 h)。实验组9中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地欧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合效果最好,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0.0%、84.7%、88.9%。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