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重点推广模式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摘要:发展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研究以牛、羊、猪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秸秆与牧草资源构成及空间分布等的分析,探讨相关农产品品种和区域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发展方向,总结出牛-沼-N(粮、菌、草、鱼、加工)循环农业模式、羊-粪-N(粮、草、加工)循环农业模式、猪-沼-N(粮、菜、果、鱼、蚯蚓、加工)循环农业模式三大类值得在不同地区发展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方面进行重点推广的模式.提出种植结构应与畜牧业结构配套、考虑环境承受力进行适度规模养殖、对有机肥加工和沼气发电上网进行补贴和推广南方畜牧养殖区牧草种植工程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不同区域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研究
《管理观察 》 2019
摘要: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没有小农户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离不开乡村组织的保障,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组织保障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组织的构成与演化,以及乡村组织在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中的功能机制,提出了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需要优化乡村组织治理、基于小农户分化特征设计衔接机制、针对性地加强对经营主体的支持、全面提速各项产权确权和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和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论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新形势下汇聚优质农业科技资源、集聚精干农业科研力量、解决重大关键技术瓶颈的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一种崭新平台,是一个多主体聚集、多资源聚合、多力量聚力的农业科技联合体,是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支撑力量。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契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吻合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趋势,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耦合农业科研一般规律,迎合农业科技人员期盼。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坚持"开放、流动、协作、竞争、共享"的运行模式,倡导"爱农、奉献、担当、务实、包容"的文化价值,践行"用心、用情、用智"的工作理念。
合肥市大圩“十三五”绿色蔬菜示范区发展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围绕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构建了合肥市大圩生态集约型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农业主导产业,集成创新现代生态农业的典型技术与模式,逐步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打造出一批鲜明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推动、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合肥市大圩"十三五"绿色蔬菜示范区发展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围绕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构建了合肥市大圩生态集约型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农业主导产业,集成创新现代生态农业的典型技术与模式,逐步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打造出一批鲜明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推动、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皖南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探索——以绩溪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在对宣城市绩溪县农业发展现状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设安徽省绩溪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皖南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引领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浅析淮南市潘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浅析了淮南市潘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对规划的背景、示范区现状、规划意义、规划目标、示范区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规划的创新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淮南是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和产业转型的机遇,综合示范区现有农业资源禀赋、产品定位、空间分布、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因素,通过不同功能区的培育和交通系统的完善,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提出了现代农业的规划,形成六区一带的总体格局,将蔬菜、粮食、循环养殖、加工物流、观光农业等产业及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为采煤塌陷区产业转型提出了有效的现代农业的规划思路,促进潘集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给当地带来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给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