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控释掺混肥对沿江单季稻产量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CSCD
摘要:控释掺混肥作为一种高效的新型肥料被广泛用于大田生产。为阐明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对单季稻产量、磷素利用效率和田面水磷流失风险的影响,以水环境敏感的沿江地区单季稻-休闲的种植模式为对象,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总磷量108 kg·hm-2)、控释掺混肥减磷30%(CMF1)、控释掺混肥减磷40%(CMF2)和控释掺混肥减磷50%(CMF3)对沿江单季稻产量、磷素吸收利用和田面水磷形态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MF1、CMF2和CMF3处理均不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减产,并能减少单季稻田生态系统磷素盈余量,其中以CMF3处理效果最佳。与NPK处理相比,CMF1、CMF2和CMF3显著减少田面水中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的浓度,田面水总磷降低的比例分别为38.6%、47.9%和50.4%,可溶性总磷降低的比例为42.6%、45.9%和50.8%,颗粒态磷降低的比例为32.4%、58.6%和43.8%,且CMF1和CMF3处理减少了可溶性总磷和磷酸盐的占比,增加了颗粒态磷和可溶性有机磷的占比,改变了田面水磷素分布形态。整体而言,一次性施用控释掺混肥能在保障水稻产量的情况下,节本增收,减少稻田磷盈余量,从而降低田面水磷素浓度,对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农业非点源磷污染防控具有显著效果,其中以CMF2综合经济效益最好,适宜在沿江单季稻区推广应用。
安徽沿江地区设施高品质番茄品种筛选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以托鲁巴姆为砧木,21份番茄为接穗,采用劈接法进行嫁接,定植后通过对果实性状、营养品质指标、产量和抗病性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安徽沿江地区设施栽培的高品质番茄,以期为填补长三角地区蔬菜市场伏缺与秋淡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T-05的果形指数为1.14,果实形状较圆。T-19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41.713 mg/kg,与其他20份番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T-02的总糖含量最高,达78.432 mg/g,显著高于其他20份番茄。T-01的番茄红素含量达51.959μg/g, T-13的番茄红素含量最低,仅为19.961μg/g。T-01的可滴定酸含量在21份番茄中最高,为0.508%,显著高于其他20份番茄,T-17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为0.224%。T-04和T-06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达9.2%和9.3%,T-11的糖酸比最高,为293.43,T-19的糖酸比最低,为136.58。综合考虑筛选出3个适合安徽沿江地区设施栽培的高品质番茄品种,其中T-01为中果型番茄,果色为粉红色,果实纵径56.01 mm,果实横径66.21 mm,心室数3个,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6.6%。T-04和T-06为小果型番茄,其中T-04果色为粉红色,果实纵径32.08 mm,果实横径34.97 mm,心室数2个;T-06果色为大红色,果实纵径30.11 mm,果实横径33.37 mm,心室数2个,其可溶性固形物分别达9.2%和9.3%。
沿江地区改良式塑料暖棚越冬番茄品种比较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安徽沿江地区改良式塑料暖棚番茄越冬栽培用品种。方法:比较分析8个供试番茄品种在安徽沿江地区改良式塑料暖棚越冬生长情况以及产量性状指标。结果:从商品性、增产性、采收期、抗逆性、抗病性等性状综合考虑,基地粉王表现最佳,美国朗姆斯F1、皖杂15表现较好,相对适合皖南沿江地区消费习惯,前期产量、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可作为改良式塑料暖棚番茄越冬主栽品种在皖南沿江地区推广种植。结论:该研究为沿江地区改良式塑料暖棚番茄越冬栽培品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安徽省沿江植棉区直播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时间格局
《中国棉花 》 2015
摘要:采用直接观察法,分析比较了直播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害虫和天敌亚群落的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指数,并对其时间动态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安徽省沿江棉区直播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共有13目43科56种。节肢动物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分别高于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总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指数和优势度在6月份以后分别低于害虫和天敌亚群落。害虫、天敌亚群落与总群落的多样性特征指数变化趋势较一致。害虫亚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指数在5月和9月中下旬高于天敌亚群落和总群落。经系统聚类可将该类棉田害虫和天敌亚群落的时间动态分为4个阶段:棉花苗期群落、蕾花期群落、花铃期群落和吐絮期群落;棉花蕾花期是棉田害虫重点防治时期。
水稻不同包膜肥料对比试验初报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2
摘要:在沿江江南地区进行水稻不同包膜肥料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树脂包膜氮肥、硫磺包膜氮肥和硫磺树脂包膜氮肥依次较普通氮肥对照增产8.71%、13.71%和17.59%。双层包膜的SPCU(硫磺树脂包膜氮肥)处理增产效果优于其他2种包膜肥料。
安徽沿江地区水稻施钾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钾肥在安徽沿江地区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芜湖县进行田间试验以研究安徽沿江地区土壤的钾素状况和施钾效应。[结果]当氮肥施用量为220 kg/hm2时,施钾处理的水稻分别比对照增产4.73%、9.46%和12.78%。当氮肥施用量为286 kg/hm2时,施钾处理的水稻的最高产量比对照增加了15.61%。新复极差测验表明,高氮高钾处理的增产幅度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同等施氮水平下,施钾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高氮高钾条件下,钾素利用率达52.56%,表观平衡出现微亏8.42 kg(K2O)/hm2;常氮高钾条件下,钾素利用率明显下降,表观平衡出现盈余41.10 kg(K2O)/hm2。水稻收获后土壤缓效钾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水稻种植前后的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不一。[结论]在氮肥相应增加的基础上,该地区同等肥力土壤的推荐施钾量为169 kg/hm2。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