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中下游7个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7个长江中下游代表性冬小麦品种,按照完全双列杂交法设计42份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11个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的中亲优势(MPH)与超亲优势(HPH)平均值有正有负,其中仅单株产量、单株穗数、沉降值、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MPH与HPH平均值同为正值。各性状的MPH与HPH正向组合比例存在差异,其中沉降值正向组合比例最高,两者均为100%,其次为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0%和97.62%,淀粉含量则表现最低,其余性状介于中间。同一性状不同亲本及同一亲本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SCA)也是如此。亲本P2(扬麦13号)在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及淀粉含量的GCA值较高,P7(皖西麦0638)在单株穗数、单株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的GCA值较高。因此,扬麦13号和皖西麦0638可在亲本选配中重点考虑。被测性状F1表型值与GCA和SCA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预测亲本或组合的配合力大小。本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亲本选配 杂种优势 配合力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大豆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为提高杂交育种效率,有必要对杂种优势预测进行探索。本研究选用国内外不同地区10份材料,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45个杂交组合,利用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大豆亲本间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0份亲本中检测到417个多态性等位基因变异,多态性位点变化范围为2~5个,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520~0.695,平均GS值为0.5996。10份供试材料被分为两大类,F_1杂种优势值从3.4%~42.1%,F_1性状均具有不同程度正向杂种优势。其中,单株粒数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461,达显著水平。其余8个农艺、品质性状与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未达显著水平。初步认为,利用该174个SSR分子标记检测亲本间遗传差异,对本研究10份大豆亲本间杂种优势预测效果不显著。利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大豆亲本杂种优势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大豆亲本 杂种优势 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相关性 杂种优势预测
芝麻三系杂交品种皖芝12号株型特征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为研究芝麻三系杂交新品种皖芝12号的株型特征,对杂交品种皖芝12号与常规栽培品种豫芝98N09(亲本材料)、豫芝4号(对照品种)的株型特征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表明,杂交品种皖芝12号与常规栽培品种豫芝98N09(亲本材料)、豫芝4号(对照品种)在株型上有明显差异,皖芝12号具有较高的株高、主茎直径、叶基角、叶长、叶宽、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在盛花期较亲本材料豫芝98N09和对照品种豫芝4号分别高31.42%和20.19%,并具有较高的经济系数(0.239);皖芝12号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表现优于常规栽培品种豫芝98N09(亲本材料)、豫芝4号(对照品种),皖芝12号产量为1 570 kg/hm2,显著高于亲本材料豫芝98N09和对照品种豫芝4号,体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关键词: 芝麻 皖芝12号 隐性核雄性不育保持系 三系杂交种 株型特征 杂种优势
不同大麦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的杂交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我国不同大麦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以我国不同产区的17份大麦品种(系)及其按NCⅡ设计配制的72个杂交F1为材料,考察其两年度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分析各性状的杂交优势与配合力。结果表明,株高正向中亲优势(MPH)与超亲优势(HPH)组合比例最高,两年分别为1.00、1.00与0.97、0.95,其次为穗下节间长、穗长及千粒重;穗粒数与单株穗数的MPH与HPH变幅较大,其次是单株粒重与千粒重。株高的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的效应值和变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与千粒重,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及单株粒重相对较小。被测性状F1表型与GCA及SCA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可为我国不同产区大麦品种间的杂交育种及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依据。
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杂交粳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选用5个BT型不育系和40个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Fl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长/宽外,其余10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11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的正向均亲优势;(2)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等7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粒宽、长/宽、碱消值和胶稠度等4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非加性效应为主;(3)除了粒长和长/宽以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受恢复系影响较大;(4)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胶稠度﹥粒长﹥碱消值﹥长/宽﹥粒宽。
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41.9%。77.6%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15.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6.9%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共检测到90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在RIL群体中检测到44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7%~8.0%,平均3.7%。在XSBCF1群体中检测到27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2.7%~78.5%,平均29.2%;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0%~71.8%,平均40.1%。在CBBCF1群体中检测到19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2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7%~64.4%,平均30.1%;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9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7%~64.1%,平均40.0%。在CBBCF1群体中,利用BCF1表型值和中亲优势值都检测到的E-QTL有2对。上述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是粳稻秀堡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芝麻雄性不育及杂种制种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 2009
摘要:文中介绍当前国内为芝麻杂种优势研究情况,对芝麻雄性不育材料0176A等征特性进行观察,初步的遗传分析表明,控制雄性不育的遗传物质是在细胞核中;在不同的基因型中,雄性不育性状受1对或几对隐性基因控制;0176A等与郑杂芝H03遗传上至少存在部分相同的基因位点。通过对隐性不育基因连续多代转育和群体改良,筛选出0176A等优良雄性不育系,其育性比趋向于1:1,叶型、种色、千粒重、一叶果数和株型等性状稳定较快。筛选出2164、C023等优良恢复系;配制和鉴定杂交组合100余个,其中皖杂芝0176、0214两个杂交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及不育系S和A所配F_1产量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A是由聚合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选育出的具有2套不育机制的新型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为了解其所配组合产量的杂种优势及与亲本不育系S和A所配组合的差别,将2个新型粳稻不育系2308SA和2310SA及对照亲本不育系2308S(2308SA亲本)、2310S(2310SA亲本)、2277A(2310SA和2308SA共同亲本)与6个粳稻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组合F1分别在海南省陵水县和安徽省合肥市种植,对F1单株谷重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主要产量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SA与不同的恢复系组配,F1单株谷重不同,不同生态地区,同一组合单株谷重有时差别较大。SA配制的组合F1单株谷重普遍有正向超高亲优势,与亲本不育系S和A配制的组合相比,有些组合具更强的产量超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F1单株谷重的配合力分析表明,选育的2310SA在2个试验点的一般配合力均强于亲本不育系2310S和2277A,其配制的组合有的也表现出较好的特殊配合力。另外,SA配制的组合在产量经济性状上,陵水点的单株有效穗数变异较大,合肥点的每穗总粒数变异较大,它们各自对产量的贡献也都最大;陵水点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亲本A配制的组合,合肥点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亲本S配制的组合,合肥点的穗总粒数显著高于A配制的组合而结实率显著降低,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粳稻 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 产量 杂种优势 配合力 经济性状
芝麻隐性核不育材料0176A、54-8A等利用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芝麻隐性核不育材料0176A、54-8A等利用研究,探寻芝麻雄性不育育性遗传机制,创建隐性核不育高效恢保系统,选育强优杂交种。初步的遗传分析、配合力鉴定、杂交制种试验和F1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芝麻不育系0176A、54-8A等雄性不育性状除受细胞核内主效隐性不育基因控制外,可能还受一组微效修饰基因影响;对8份综合性状较好的不育系、6份恢复系及其配组的48个测交F1进行配合力分析,有3份不育系g.c.a>0,17个杂交组合F1s.c.a>0,其中优良组合0176A×0222、54-8A×0221双亲g.c.a及F1s.c.a均较高;0176A×0222制种最高产量达到640.5kg/hm2;皖杂芝1号(0176A×0222)和合杂芝1号(54-8A×0221)分别于2005年、2006年参加安徽省芝麻新品种区域鉴定试验,平均产量1477.05kg/hm2和1678.95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8.36%和25.61%,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和第二个芝麻杂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