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中籼皖稻153耐高温特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利用可控温室对杂交中籼品种——皖稻153耐高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抽穗扬花期遇持续高温条件下,皖稻153的结实率仍达66%以上,明显高于高温敏感品种,且达极显著水平;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指标也与高温敏感品种达极显著水平。由此可知,皖稻153具有较强的耐高温特性。
杂交中籼组合协优9019的高产及稳产性研究
《中国稻米 》 2008
摘要: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籼稻恢复系与广亲和粳稻品种杂交,利用广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交不亲和的技术障碍,育成强优恢复系9019,拓宽了我国恢复系的遗传背景,继而配组育成杂交中籼组合协优9019,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多年区试及旱作、耐低氮等试验结果表明,协优9019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杂交中籼新组合K优954的选育与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优954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K17A与恢复系9M054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杂交中籼高产育种关键因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01
摘要:通过对 1999~ 2 0 0 0年安徽省中籼区试资料的相关及通径分析得出 :每穗总粒数在两年的试验中与产量的直接相关系数均为正值。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两年均较高。选育穗型较大的重穗型组合有助于提高产量。但同时还应该注意穗、粒重之间的相互协调。其单产 10 .0t/hm2 的产量结构是 :在栽插 6 0~ 6 6万基本苗的条件下 ,控制最高苗数达 36 0~ 4 0 0万 ,使有效穗达 2 30~ 2 6 0万 ,每穗总粒数 16 0~ 2 0 0粒 ,结实率 80 %以上 ,千粒重 2 7~ 2 9g。
杂交中籼K优绿36高产制种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杂交中籼K优绿 3 6的母本K17A是新一代高异交率的粳质籼核籼型新质源不育系 ,父本绿 3 6属中熟中籼新品系 ,根据K优绿 3 6父母本的主要特征特性 ,提出K优绿 3 6在淮北地区的高产制种技术主要是 :合理安排播差期 ,搭好丰产苗架 ,提高异交结实率 ,严格隔离和去杂 ,抓好病虫害防治
杂交中籼高产育种的增产关键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通过对 1999年省中籼区试及本所鉴定试验资料的相关及通径分析得出 ,有效穗数、最高苗数及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均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产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增加每穗总粒数及单穗谷重均可提高产量 ,但同时还应该注重穗、粒重的协调。单产 10 .0 t/ hm2的产量结构应该是 :在栽插 6 0~ 6 6万苗 / hm2的条件下 ,控制最高苗数达 370万~ 390万 / hm2 ,使有效穗达 2 5 0万~ 2 80万 / hm2 ,每穗总粒数 170~ 2 0 0粒 ,结实率 80 %以上 ,千粒重 2 7~ 2 9g。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73.0t/hm~2高产制种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协优 5 7肥东县 3a制种 ,平均产量 3 .2 5t/hm2 。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增加每穗总粒数及提高结实率可提高产量。栽插过密、穗数太多会导致减产。单产 3 .0t/hm2 的产量结构应该是 :母本有效穗 3 0 0万~ 3 60万 /hm2 ,总颖花数 2 .2 5亿~3 .0 0亿 /hm2 ,结实率 45 %~ 5 5 % ,千粒重 2 7.0g。主要栽培措施 :( 1)适时播种并安排好播差期 ;( 2 )培育多蘖壮秧 ;( 3 )加强大田管理 ,搭好丰产苗架 ;( 4 )喷好激素 ,提高结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