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识别及分区管控研究-基于35个评价单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设施农用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探究典型区域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类型划分,能够有效落实差异化管控策略.[方法]文章以合肥市都市圈为例,综合运用区位指数、核密度、ESDA及SOFM等模型算法,精准揭示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划分空间区域类型及提出差异管控引导.[结果](1)设施农用地区位指数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并有缩小趋势,总体呈现中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形态;(2)设施农用地空间分布呈现更加均匀化、扁平化趋势,特别是西北部设施农用地得到较快增长,仍呈现相对集中分布且以中部、北部居多;(3)核密度曲线的峰值呈现向右移动趋势,由多峰向单峰演变态势且集中于区位指数1.0附近,Moran's I指数介于0.167 4与0.259 0,并以热点区、冷点区、冷冷点区为代表类型区域分布更为集中;(4)将合肥都市圈划分为西南丘陵适度发展区域、北部平原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圈层优化发展区域3个利用分区类型,并针对每类区域时空演变趋势特征及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提出分区差别化管控引导.[结论]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空间差异呈现减弱趋势,但仍具有较强空间集聚特征,将区域划分不同开发利用类型并提出差别化管控策略,可为设施农业转型发展及其用地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 设施农用地 时空演变 特征识别 分区管控 合肥都市圈
粮食主产区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及格局优化研究-基于安徽省105个区(县)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摘要:选取粮食主产区安徽省的105个区(县)作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剖析设施农用地空间上的规模变化和时间上的强度变化,探索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规律与集聚模式,进一步分区分类及对应提出空间布局差异优化策略.结果显示:(1)2005年尤其是2010年后,安徽省设施农用地在空间上由中部向两侧扩散,并逐渐呈现北方多、南方少的分布情况且主要集中在北部,设施农用地的面积亦逐年稳步增长;(2)2005—2020年,安徽省设施农用地占国土调查总面积的比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大部分区(县)的设施农用地变化强度指数不断提高,这与设施农用地的规模变化趋势是大体一致的;(3)2010年后,安徽省的设施农用地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其空间自相关状态的演变与设施农用地规模演变状况大致相同;(4)根据105个区(县)的设施农用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聚集模式的可视化表达,将安徽省分为皖北平原畜禽养殖区域、皖中岗丘现代农业区域、沿江平原综合农业区域、皖西南山区农旅综合区域,以此优化安徽省设施农用地格局,积极落实和完善设施农用地差异化管控措施,有效保障粮食生产及安全,为满足粮食主产区设施农业用地需求营造优良的环境.
关键词: 设施农用地 空间自相关 时空演变 格局优化 粮食主产区
江淮不同亚区冬小麦涝渍害气候风险时空演变
《灌溉排水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江淮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涝渍害气候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为不同区域涝渍害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江淮地区苏皖二省境内14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通过对冬小麦全生育期月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序列进行主成分降维与K-Means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气候亚区;应用基于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的日尺度冬小麦涝渍害的历史序列数据,分析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各气候亚区的涝渍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出苗—越冬期(11月—次年2月)涝渍害年均发生天数和次数的高值区位于江淮之间、沿江东部,而返青—成熟期(3—5月)的涝渍害则呈北少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5个气候亚区生育期内逐旬涝渍害天数在沿江西部和高山区域呈明显的前期少、后期多的分布型,生殖生长阶段的涝渍害气候风险高;在江淮之间和沿江东部为平缓型,全生育期均有较为明显的涝渍害;淮北地区则是在播种出苗期的涝渍害发生频次最高.从年际间变化趋势来看,5个气候亚区各旬涝渍害发生天数的变异系数普遍较高,11月下旬—次年2月中旬涝渍害天数大多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苏皖二省冬小麦全生育期涝渍害风险总体偏高,5个气候亚区的涝渍害气候风险时空特征差异明显,未来应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亚区气候适应性防御策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