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新品系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效应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创制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2022年在小麦扬花期利用喷洒孢子液的方法对81份抗赤霉病高代品系和4份对照品种在濉溪柳湖试验基地开展了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与4个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紧密连锁的6个标记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了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供试81份材料的赤霉病抗性整体较好,平均病小穗率为27.95%,其中13份自育品系平均病小穗率低于扬麦20;携带单个或多个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品系共有60份,Fhb1、Fhb2、Fhb4、Fhb5检出频率分别为64.20%、12.35%、20.99%、34.57%;携带单个抗病基因Fhb1、Fhb4、Fhb5的小麦品系分别为18份、3份、2份;有45.68%品系同时携带2~3个赤霉病抗性基因。携带抗性基因的品系平均病小穗率低于不含抗性基因的品系;聚合多个抗赤霉病基因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水平。
长江中下游地区粳稻稻瘟病基因型与苗瘟抗性分析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对水稻威胁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抗性基因与稻瘟病抗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53份粳稻审定品种或试验品系中的1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Pib基因在供试材料中占比最高,达到77.12%,其次为Pita、Pi54和Pb1,分别达到41.83%、36.6%和36.6%,Pikm、Pik、Pia、Pid3、Pi5、Pid2和Pizt基因的出现频率在11.76%~24.18%之间,供试材料中未发现Pi25基因分布.利用安徽省不同生态区的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混合菌株对153份供试材料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抗病(0抗性基因之间的关系发现,Pi5和Pia基因对苗瘟抗性贡献较显著,"Pi5+Pia"基因组合效应增强,携带"Pi5+Pia+Pik+Pikm"基因组合的材料,抗性更强;此外,"Pita+Pik+Pikm+Pb1"基因组合亦表现出较好的苗瘟抗性.这些结果表明,"Pia+Pi5"、"Pia+Pi5+Pik+Pikm"和"Pita+Pik+Pikm+Pb1"基因组合对改良安徽粳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对水稻抗性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同水稻品种在皖南地区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了位于皖南休宁县商山镇的稻瘟病圃带有不同抗稻瘟主效基因的31个单基因系的叶瘟病情。结果表明,含Pi-ta,Pi-ta2,Pi-kp的品系表现抗病。在病圃中鉴定了293份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品种的抗瘟性,其中77份连续2年均表现抗病,适合在皖南稻瘟病流行区进一步试验推广。
一个粳稻来源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7001S是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粳稻两用核不育系,对来自全国不同稻区的22株稻瘟病菌系均表现为高度抗性。通过构建7001S/80-4B F2群体的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表明,F2分离单株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呈明显的抗、感双峰分布,抗感分离符合3﹕1的理论比例,说明粳稻7001S对稻瘟病菌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或一个显性QTL位点控制,并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进一步通过扩大遗传群体和分子标记开发,利用基于BSA的隐性群体分析技术,将目的基因精细定位于P21-2415和RM27322之间约310 kb的范围内,并获得了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紧密连锁和共分离分子标记,同时对目标基因所在区域进行基因预测,初步确定了候选基因。为进一步开展该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和抗病机理研究,以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稻瘟病 7001S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遗传分析 精细定位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