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研究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在放养前、养殖中期和养殖后期3个阶段采集水样,进行理化、浮游生物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后期NH4+-N达2.38 mg/L,显著性高于养殖前和养殖中期.共检出浮游植物5 门 62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蓝藻门为主;浮游动物4类39种,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浮游植物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以绿藻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养殖中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平均丰度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762600、1634 ind/L;养殖后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物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8.09、10.106 mg/L.养殖中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0.1779、0.0604,显著性低于养殖前;养殖中后期,纤维新月藻为绝对优势藻;中华鳖养殖前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而浮游动物变化较小;养殖水体表现出先变差再逐渐变好的趋势,养殖中期水体稳定性差,需要进行积极调水.


藕鳖共作对水环境和藕鳖生长性能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研究藕鳖共作对藕田水环境以及鳖、藕生长性能的影响,2019年6—10月定期监测鳖单作、藕鳖共作和藕单作池塘的水体理化指标、浮游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相对于鳖单作,藕鳖共作能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化学需氧量浓度。3种模式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浮游动物优势种群均归属于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鳖单作和藕单作水体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以绿藻和蓝藻为主,藕鳖共作模式优势种群归属于绿藻、硅藻、蓝藻和裸藻门。相较于鳖单作,藕鳖共作模式中,中华鳖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增加23.29%和1.59%,饲料转化率降低17.92%;相对于藕单作,藕鳖共作模式中,百粒莲子重和莲蓬数量分别提高9.76%和7.23%。
关键词: 藕鳖共作 水质指数 浮游动植物 生长性能 多样性指数


巢湖双桥河底泥疏浚过程中轮虫群落结构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底泥疏浚工程造成的河流水质和水环境变化,该研究对2017-2018年间巢湖流域双桥河底泥疏浚过程中轮虫种类、密度、生物量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双桥河底泥疏浚后,水质显著提高,双桥河的氮(N)、磷(P)营养盐含量都有了明显的下降,分别降低48.06%和18.18%,轮虫密度在底泥疏浚后有显著的下降,轮虫的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有所上升, 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从底泥疏浚前的2.64上升到底泥疏浚后3.6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从底泥疏浚前的1.55上升到疏浚后的1.62.将轮虫的密度与水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吮吸性轮虫与铵态氮、硝态氮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溶性磷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掠食性轮虫与温度、铵态氮、硝态氮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可溶性氮、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溶性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双桥河轮虫相互关系中滤食性轮虫与捕食性轮虫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吮吸性轮虫与掠食性轮虫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了底泥疏浚工程在削减河流N、P营养盐,提升水质的同时,会造成轮虫群落中滤食性轮虫、捕食性轮虫密度上升,掠食性轮虫、吮吸性轮虫密度下降,而不同食性轮虫的密度变化可以作为水质评价和水生态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很好的反映浮游植物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研究表明不同食性轮虫密度变化可以标记底泥疏浚工程对河流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化.
关键词: 双桥河 底泥疏浚 多样性指数 轮虫群落结构 水环境因子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