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夏玉米(模糊匹配)
27条记录
江淮中部播期对夏玉米产量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夏玉米品种庐玉9105为供试材料,设置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和7月5日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播种到吐丝期平均缩短3.3 d,吐丝期到生理成熟期平均延长5.4 d。播期显著影响玉米产量,2年中6月5日和6月15日播期产量和穗粒数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其中6月15日平均产量最高;百粒重表现为6月25日播期最大。灌浆特性分析表明,播期推迟,灌浆持续期延长,平均灌浆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玉米产量与穗粒数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对产量贡献率为56.1%;随播期推迟,百粒重增大的趋势不能弥补穗粒数降低导致的产量降低,穗粒数降低为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综上,江淮中部夏玉米适宜播期为6月15日以前。

关键词: 播期 夏玉米 穗粒数 灌浆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APEI在皖北夏玉米苗期涝渍监测中的适用性研究

气象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涝渍害是影响安徽省夏玉米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水分虽然是衡量农业旱涝状况的直接指标,但现有的土壤水分观测站点密度和数据精确度均无法满足旱涝监测、预警及评估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夏玉米苗期逐日土壤相对湿度变化的涝渍指标。根据皖北地区20个县(区)198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夏玉米灾情资料,采用逐日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SAPEI)表征土壤相对湿度,结合行业标准建立了夏玉米苗期涝渍主导指标和辅助指数,验证准确率在90%以上。计算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夏玉米苗期涝渍在时间上表现为1991—2000年最严重、2001—2010年次之;在近40年中,2003年是涝渍最严重的一年。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沿淮地区涝渍发生频率高于淮北地区。加强玉米涝渍害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以及开展区域性玉米涝渍害的定量化评估,对于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SAPEI) 苗期涝渍指标 夏玉米 皖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夏玉米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气象产量的影响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

摘要:利用1971—2017年安徽省7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及1971—2014年70个市县夏玉米产量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10℃积温、降水量变化特征及气候资源变化对夏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7年安徽省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呈显著(P<0.01)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67.3、65.4和66.8 MJ·m-2·10a-1;空间上太阳总辐射总体呈纬向分布,高值区位于淮北北部。夏玉米生长季≥10℃积温和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P>0.05)。其中,≥10℃积温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增幅分别为19.1、16.9和19.5℃·d·10a-1,积温高值区分布于沿江一带,不同区域≥10℃积温基本能满足不同熟性玉米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的需求;降水量增幅分别为14.0、12.7和21.5 mm·10a-1,降水丰富地区位于江淮西部和江南地区。降水量是影响淮北和江淮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太阳总辐射和≥10℃积温对夏玉米气象产量影响不明显。气候资源变化对淮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显著(P<0.05),对江淮地区的影响不显著(P>0.05),江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受太阳总辐射和降水量综合影响极显著(P<0.01)。

关键词: 安徽 夏玉米 气候资源 气象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平原宜子粒机收夏玉米品种的播期与收获期分析

玉米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建立淮北平原玉米主产区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吐丝后有效积温与子粒含水率预测模型,基于当地气象数据,确定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适宜子粒机收的合理播期与收获期.结果表明,播期越早,产量越高.庐玉9105产量显著高于迪卡517,迪卡517子粒脱水速率快于庐玉9105.迪卡517与庐玉9105子粒含水率降至28%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873.0℃·d和943.9℃·d,降至25%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914.1℃·d和992.3℃·d.为保证子粒机收与丰产,6月5日种植与庐玉9105熟期相当的品种,收获期为10月5日,100%的年份可以保证子粒机收;播期推迟至6月15日,种植与迪卡517熟期相当的品种,10月5日收获,72.7%~90.9%的年份可以保证子粒机收.因此,在淮北平原玉米主产区将品种与播期合理运筹搭配,可兼顾玉米子粒机械直收与丰产稳产.

关键词: 夏玉米 子粒机械收获 子粒含水率 有效积温 收获日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叶龄喷施金得乐对玉米茎秆生长发育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摘要:[目的]明确沿淮地区夏玉米喷施化控剂金得乐的对茎秆特性的影响.[方法]在6叶龄至抽雄期内喷施450 mL/hm2金得乐对水225 kg/hm2,研究不同叶龄期喷施化控剂金得乐对玉米不同节间长度、产量、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6叶龄喷施金得乐显著缩短基部第5~8节节间长度;7~11叶龄前喷金得乐均能显著缩短第5~13节节间即穗下节间长度,随着叶龄的增大,喷施金得乐主要影响上部节间的长度,至18叶龄喷施金得乐显著缩短穗上部节间长度.产量、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随喷施叶龄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产量与第7和第8节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6~8叶龄喷施金得乐为喷施化学调控剂的安全时期.

关键词: 金得乐 叶龄 夏玉米 产量 节间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氮肥一次施用对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探寻夏玉米全生育期一次性施氮技术,该文通过2a(2015-2016)在安徽省太和县砂姜黑土和东至县红黄壤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分次施氮(SSB)、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RZF)和一次性条施尿素(BDP)对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产量的顺序为RZF>SSB≈BDP>CK,RZF比SSB和BDP分别显著增产8.8%和9.8%。RZF的氮磷钾素积累均为各处理最高,氮肥表观利用率为50.1%~58.9%,比SSB和BDP分别提高8.3和12.4个百分点,并且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最高。RZF的磷肥表观利用率为17.5%,比SSB和BDP分别显著提高18.1%和27.2%。同一施氮水平下,太和点的产量、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比东至点分别高31.5%、25.2%和46.3%。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提高了氮肥在耕层土壤的集中度,降低了氮素释放速度,达到缓控释肥的效果,能够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可见,一次根区施肥能够替代当前习惯的分次施肥,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对于化学氮肥减量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值得进一步研发施肥机械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肥料 养分 根区施肥 夏玉米 产量 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玉米普通尿素一次施肥位点优化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省太和县(TH)和东至县(DZ)研究了氮肥一次穴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探讨夏玉米一次施肥的适宜深度,为夏玉米机械化精准一次施肥提供依据。试验设对照(CK)、深6 cm(D6)、深9 cm(D9)、深9 cm+12 cm[D(9+12)]、深12 cm(D12)、深12 cm+15 cm[D(12+15)]、深15 cm(D15)一次穴施7个处理,肥料养分施用量为N 180 kg/hm~2、P_2O_5 135 kg/hm~2、K_2O 180 kg/hm2。太和和东至点不同深度穴施尿素处理下夏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同等施氮条件下太和的产量为东至的1.3~1.5倍;两个试验点尿素12 cm深施(D12)比6 cm深施(D6)和15 cm深施(D15)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6%和6.7%。植株氮素积累量均以D12处理为最高,并且东至点D12处理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D6和D15处理。施肥深度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有显著影响,两个试验点的结果表明12 cm深施氮肥表观利用率比6 cm和15 cm深施分别提高9.6%和10.4%。安徽夏玉米尿素一次施用的适宜深度为12 cm左右。

关键词: 夏玉米 尿素 一次性施肥 施肥深度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摘要:通过2016年在安徽颍上县布置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氮(CN)、100%N量控释氮肥(CRN_1)、60%N量控释氮肥+40%N量普通氮肥(CRN_2)、85%N量控释氮肥(CRN_3)和70%N量控释氮肥(CRN4)6个处理,研究了控释氮肥用量及与普通氮肥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控释氮肥均能提高玉米产量和产值,CRN_2较CN显著增产13.74%,CRN_1增产4.84%,CRN_3与CN产量相当。控释氮肥通过提高玉米穗粒数来提高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以CRN_2最高,CRN_1次之,均显著高于CN。农学效率CRN_2显著高于CN,CRN_1高于CN,生理效率CRN_2高于CN。偏生产力控释氮肥处理均高于CN。氮肥效益以CRN_2最高,比CN增收758元/hm~2。综合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氮肥效益指标考虑,夏玉米种植上以控释氮肥配施普通氮肥效益最佳,其次为100%N量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减氮15%施用控释氮肥不减产。

关键词: 控释氮肥 夏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后移促进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恢复和提高花后光合性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淮地区受梅雨影响,玉米苗期易发生渍害,如何通过合理运筹氮肥达到减灾效果值得研究。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和花后光合性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苗期受渍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渍水7 d抑制根系生长,根重、根长度、根表面积和根直径均显著降低,渍水对根系形态指标抑制效应表现为:根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氮肥后移对渍水后根系生长有显著的补偿效应,氮肥后移量增加,根重、根长度和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渍水胁迫解除后18 d,N1-N4处理根长度较渍水前提高1.9~5.1倍,根表面积提高6.3~10.3倍,根直径提高0.7~1.0倍,氮肥后移对根系形态指标补偿生长效应强弱表现为:根表面积>根长度>根直径。渍水使群体叶面积系数降低9.3%~22.5%,氮肥后移可提高群体叶面积系数,较全部基施处理提高3.2%~20.7%。苗期渍水7 d显著降低灌浆期间穗位叶片的光合能力,净光合速率下降,灌浆中期和末期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16.1%和28.9%,灌浆后期光合能力下降幅度高于对照,非气孔限制是导致渍水胁迫下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渍水胁迫下,氮肥后移处理改善了穗位叶光合性能,光合能力优于氮肥前移处理。在苗期易导致渍害的地区适当减少基肥比例,后移氮素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能够对受渍夏玉米起到较好的补偿生长效应。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根系生长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利用Logistic方程比较不同处理的玉米子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渍水处理降低子粒千粒重最大潜力值,降幅达5.5%~10.3%;灌浆持续期缩短,最高达9 d;平均灌浆速率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氮肥后移较氮肥前移处理提高子粒最大潜力值;平均灌浆速率增大,最高达22.4%;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滞后性",最高延迟13.8%,有利于减轻苗期渍害对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通径分析表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平均灌浆速率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影响较大,表现为Tm>Va>V1。苗期渍水抑制子粒灌浆速率,导致夏玉米产量下降,降幅达24.2%~25.7%,氮肥后移能够减轻苗期渍害对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灌浆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