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生产托管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探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目前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并综合分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成果属性、转化动力、转化机制及农技推广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新阶段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动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以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为例,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促进成果高效转化方面的正向作用,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系统、托管组织等主体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联动协作机制.提出了一条可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基于生产托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期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农业新技术推广到位、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区域稻米气候品质提供技术支撑,该研究基于2008—2018年安徽省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及对应站点气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明确了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和最佳温度,建立了中籼和中粳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利用2018年分期播种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分别为齐穗后33 d和36 d,稻米品质形成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4.8℃和23.0℃。将稻米气候品质划分为“特优”“优”“良好”“一般”4个等级,对应中籼稻米气候品质指数(IACQ)范围分别为:IACQ≥3.40、3.09≤IACQ<3.40、2.73≤IACQ<3.09、IACQ<2.73,中粳稻米气候品质指数范围分别为:IACQ≥3.36、3.08≤IACQ<3.36、2.68≤IACQ<3.08、IACQ<2.68。经验证,与实际等级相比,模型计算得到的中籼和中粳稻米气候品质等级准确率均为80%。该研究建立的评价模型可用于中籼和中粳稻米的气候品质评价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2016
摘要:运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安徽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进行估算,同时对不同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表现为上升发展趋势,其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动,而不是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从不同地区看,大部分地级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大于1,皖中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最高,其次是皖北地区,而皖南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最低。不同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既不存在σ收敛,也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4
摘要:中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要求必须在农业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条件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节水、高效、防污的现代农业,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对目前国内和国外农业生产中主要采用的农业灌溉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农业生产灌溉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