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产养殖尾水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多角度分析水生植物利用养殖尾水不同形态氮磷过程,揭示营养元素循环利用规律,优化水产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监测黄花美人蕉(Canna indica var.flav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菖蒲(Acorus calamus)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养殖尾水净化过程中不同形态氮(铵态氮NH4+-N、亚硝态氮NO2--N和硝态氮NO3--N)和磷(可溶态磷DP、可溶活性态磷SRP、可溶态有机磷DOP和颗粒态磷PP)含量,结合水生植物生物量和元素累积情况,分析其对尾水净化效果和利用机制.黄花美人蕉组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27.5%和21.9%;所有处理组对NH4+-N和NO2--N去除率均达到95.0%以上,对NO3--N去除率为25.4%-26.9%,黄花美人蕉组对不同形态氮去除率最高;芦苇、黄花美人蕉和香蒲组分别对DP、SRP和PP去除率最高.黄花美人蕉组总氮累积量、地上部分总磷累积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菖蒲组地下部分总磷累积量显著高于其他组;氮和磷累积量与总氮、总磷去除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63,p=0.000;r=0.443,p=0.011).总之,黄花美人蕉组净化效果更好,其次是芦苇、菖蒲和香蒲组;水生植物会选择优先利用铵态氮,其次是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吸收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规律.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养殖尾水 营养盐累积 氮磷吸收 净化效果 健康养殖


安徽大别山区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蚕业 》 2022
摘要:安徽大别山区是安徽省蚕桑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进安徽大别山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阐述了安徽大别山区蚕桑产业发展在产业基础、地理气候条件、技术服务体系、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并针对安徽大别山区蚕桑产业发展在产业模式、产业稳定性、综合管理技术水平、蚕病防控体系等方面的薄弱点,提出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对策措施,包括合理布局多元体系、推广家蚕标准化饲育技术、完善综合消毒防病体系、建立家蚕病害监测与防控体系、拓展蚕桑产业规模等,以期为推动安徽大别山区蚕桑产业优质高产、规模化、健康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别山区 蚕桑产业 优势 薄弱点 发展措施 规模化 健康养殖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