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陈凤祥(精确检索)
作者:胡宝成(精确检索)
作者:李强生(精确检索)
作者:侯树敏(精确检索)
作者:吴新杰(精确检索)
作者:费维新(精确检索)
24条记录
油菜黑胫病对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人工接种和大田自然发病调查两种方法,探讨了油菜黑胫病不同病害级别对油菜单株产量及农艺性状株高、分枝数、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级别间病株产量差异显著,产量损失随病害侵染程度的增加而加重,当病害级别达5级时,3个试验品种单株平均产量损失率达50.5%;(2)产量性状与病害级别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影响顺序为角粒数>角果数>千粒重>分枝数>株高。为油菜黑胫病的预测预报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 油菜 黑胫病 危害级别 产量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油菜黑胫病害分布及病原菌鉴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2年间,对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60个市(县)的冬、春油菜产区进行油菜茎基溃疡病/黑胫病的调查,从14个省的42个市(县)发现黑胫病存在,发病田块约占调查田块的10%,最重的田块发病率达92%,整株死亡率达5%。从病症表现判断,我国冬、春性油菜茎部、基部黑胫病斑与欧洲、北美油菜黑胫病病斑相似。感染病株中,假囊壳成熟时释放子囊孢子,其形态特征符合文献中对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描述。分离纯化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产生黄色至黄棕色或红棕色色素,与对照L.biglobosa菌株相似。共分离纯化了550个病原菌株,对其中的384个纯化菌株和468份感病组织样品,分别提取病原菌DNA后,采用多重PCR鉴定病原菌种类,得到L.biglobosa特异的440bp产物。结果显示,这些病原菌均为L.biglobosa。采用子叶接种的方法,检测了11个省(市、自治区)的22个菌株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强致病力菌株有14个,中等致病力菌株有8个,除来自内蒙古海拉尔的菌株CN-21外,所有试验的中国菌株均较来自波兰的中等致病力的L.biglobosa菌株PL-Lb致病力强。本研究表明,目前黑胫病在我国油菜产区普遍存在,且在局部地区已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尚未发现引起油菜茎基溃疡病的强侵染型致病菌L.maculans。提出了防止L.maculans入侵我国的监控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油菜 黑胫病 分布 多重PCR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材料的遗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甘蓝型油菜突变自交系高油酸性状的遗传模式,以应用于油菜高油酸育种工作。本研究以低油酸亲本‘扬6026’(P1)和甘蓝型油菜高油酸突变自交系‘HO05’(P2)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单粒法分析对该组合的杂交后代F1、RF1、B1、RB1、B2、RB2、F2和RF2的高油酸性状的进行数量性状遗传分析。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的油酸含量比较稳定,为加性-显性遗传模式,并且加性主效基因作用明显,是由于基因遗传差异作用的,高油酸性状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高油酸性状,狭义遗传力hN2为63.16%,另外的36.84%是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低油酸亲本(P1)和高油酸亲本(P2)正反交试验表明,高油酸的遗传没有细胞质遗传效应。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高油酸 遗传分析 单粒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上位基因抑制作用专一性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的临时保持系12-148-204-F14TAM、204TAM分别与双隐性核不育系5A杂交,研究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rf对5A中不育基因ms1ms1ms2ms2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frf基因对ms1ms1ms2ms2的不育性表达没有抑制作用,而对9012A中不育基因ms3ms3ms4ms4具有专一抑制作用。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核不育 上位抑制基因 临时保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性状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酸是单不饱和脂肪酸,无论食用还是工业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油酸含量是作物脂肪酸改良的重要目标。综述了高油酸油菜的特点、高油酸油菜获得途径及育种成就、高油酸性状遗传规律、分子标记和QTL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高油酸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应是我国油菜高油酸育种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高油酸 甘蓝型油菜 育种 分子标记 杂种优势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基因(Ms1)精细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2011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已经广泛用于杂交种子生产,其不育性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和ms2)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互作控制。ms1和ms2同时纯合(ms1ms1ms2ms2)表现不育,但隐性纯合rf(rfrf)对ms1ms1ms2ms2的表达起抑制作用,又可使其表现可育(TAM系,ms1ms1ms2ms2rfrf)。本研究利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别筛选了884对AFLP引物和506对SRAP引物,筛选到了14个与不育基因Ms1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其中4个标记与育性共分离。Ke等发表的AFLP标记E-ACA/P-CTG在本研究群体中与Ms1基因相距0.1cM。紧密连锁标记测序序列BLASTN结果表明,其和拟南芥第五染色体高度同源,并且通过和已测序的甘蓝C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将其定位在C9染色体的末端。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克隆。本文还对前人发表的与Ms1基因连锁的标记在本研究群体中的分离情况作了探讨。

关键词: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细胞核雄性不育 不育基因 AFLP SRA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双低高油杂交种核优46及高产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摘要:核优46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Y204A作母本,与自交系049003组配育成的高油抗逆强优势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属半冬性双低甘蓝型油菜,2009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徽省油菜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91.42 kg,较对照皖油14增产7.0%。全生育期平均230.1 d,比皖油14号早0.4 d。株高平均171.6 cm,有效分枝部位适中,平均43.6 cm,结角密,平均1.25个/cm,主花序长平均69.5 cm,有效分枝较多,一次分枝平均9.7个,二次分枝平均6.9个,全株有效角果数多,平均482个,平均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 g,种皮褐黑色。省区试平均芥酸含量为0.45%,硫甙含量为20.38μmol/g饼,含油量为43.75%。抗病性、抗寒性强,明显优于对照;抗倒性中等。该品种地区适应性广,适宜安徽省油菜产区种植。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低 杂交种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核优4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油菜花瓣实验检测油菜菌核病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预测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的快速、简单、有效的方法;此研究采用检测被核盘菌子囊孢子感染的油菜花瓣数量来预测预报菌核病可能发生严重度程度,实验采用添加了两种不同pH指示剂的改良型Steadman's培养基在室温下培养在油菜花期(3月下旬~4月中旬)每天采自2块试验田的新鲜花瓣,如果花瓣被病原菌子囊孢子感染,接种培养后培养基颜色发生改变,统计被感染的花瓣数;结果表明:除1天在一块田没有检测到被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外,油菜整个花期都有被感染的花瓣出现,但初花期被感染的花瓣较少,而盛花期和终花期被感染的花瓣较多,第一块田被感染的花瓣数在两种培养基上出现的百分率分别为32.0%和40.2%,第二块田分别为27.3%和35.7%。第一块田后期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2.7%和1.8,第二块田分别为1.5%和0.4。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数与后期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r=0.829,r0.05=0.811)。利用油菜花瓣实验可快速、简单、有效的预测后期油菜菌核病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决定最适宜的防治时期。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花瓣测试 pH指示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区域内甘蓝型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差异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年多点试验研究不同油菜品种对油菜菌核病的抗性及产量等方面的表现。试验品种来自安徽、湖北和贵州等地,在安徽南北不同生态区共设6个试验点。试验结果表明,油菜随着试验点纬度的降低,花期逐渐前移,在黟县点的花期比阜南点早2周左右,并且花期早的试点的油菜菌核病也较重,其中黟县点的发病率平均超过40%,阜南点发病率在10%以下。不同年份病害对产量的损失有很大影响,病害越重造成的损失越大,并且不同品种差异较大,其中01C26和黔油12年度间的差异小,20012、002年病指分别为15.91、16.74和18.29、17.45,产量也较为稳定,表现出较好的抗耐病性、稳产性和地区适应性。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抗病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材料的正反交遗传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4个高油酸品系和4个常规(低含量型)油酸品系为亲本材料,通过正反交试验,用FOSS近红外分析仪测定油酸含量,初步分析了甘蓝型油菜中突变产生的高油酸特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常规亲本与高油酸亲本油酸含量稳定;高油酸含量在正交组合F1代种子中表现,且其高油酸含量介于常规亲本油酸含量与高油酸亲本油酸含量均值之间;甘蓝型油菜的高油酸特性由显性多基因控制,并具有累加作用,不受母性遗传的影响。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高油酸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