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郭志彬(精确检索)
作者:王道中(精确检索)
作者:李凤民(精确检索)
2条记录
退化耕地转化为紫花苜蓿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退耕还草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有效发展可持续农业,对退化耕地转化为自然草地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后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草地和紫花苜蓿草地均能改善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与2003年相比,自然草地和苜蓿草地在2007年LFOC分别增加41%和30.91%。此外,苜蓿草地有利于提高土壤氮含量以及通过生产苜蓿草料增加农户经济收入。试验期间,苜蓿年平均地上干生物量为1957.1 kg·hm~(-2)。然而,苜蓿长期生长不利于深层土壤水分和0~20 cm土壤有效磷的提高。相比2003年,2007年苜蓿地200~500 cm的土壤水分下降了32.6%,显著低于土壤的永久萎蔫系数,而0~2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也与苜蓿生长年限成反比(r=-0.735~(?),P≤0.01)。总之,相比自然草地,在控制苜蓿生长年限的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是改善土壤质量和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途径。建议苜蓿生长的年限不要超过5年。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有机碳 土壤轻组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入草木樨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早期植物群落演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英文)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被演替早期的优势物种是影响演替进程的重要因素。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退化耕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为对照,于植被恢复的早期引入两年生豆科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在种植密度为11.3kg.hm-2条件下,考察了6年内引入草木樨对退化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恢复植被相比,草木樨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促使一些群落演替后期物种如冷蒿(Artemisia 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和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等在植被恢复的第3年出现,同时有利于提高植被生产力和稳定性。同自然恢复相比,试验期间引入草木樨后的植被地上平均生物量提高67.90%。同时,植被恢复早期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草木樨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2003~2005)引入草木樨的土壤全氮平均含量比自然恢复高7.32%;试验期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半干旱区黄土高原退化耕地植被恢复早期阶段,两年生豆科植物草木樨的引入和磷肥的施用对于加快植被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物种均匀度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土壤速效磷 豆科植物 生态恢复 半干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