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赵景忠(精确检索)
作者:汪建来(精确检索)
作者:张平治(精确检索)
7条记录
对灰色关联度法评价区试品种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6

摘要:采用等权、加权关联度和产量3种方法,分别分析我省淮北片连续10a小麦区试资料,获得对参试种的3种评价结果。经与参试种实际使用情况相比较,发现上述3种评价结果均不够准确。进而指出其原因在于上述方法缺乏判别参试种优劣的标准。为此将对照引入这3种方法中作为判别标准,确定参试种的化与劣,结果表明,按照加权关联度法分析,其2a排序结果均优于对照的参试种,绝大多数得到推广使用,因而这一改进后的新方法是可靠的,比另2种方法及常规方法更加准确,值得重视。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 区域试验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皖89236丰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1995

摘要:本文根据我省及黄淮区试、生产试验资料,分析了皖89236小麦的增产潜力、产量三要素通径系数和动态结构,并作了抗逆抗病性模糊评判等,结果表明皖89236产量分布主要集中在5250—7500kg/ha;随产量水平上升,三要素的总趋势是上升的,但穗粒数在产量水平低于6750kg/ha时上升较快,而成穗数、千粒重则在产量水平高于6750kg/ha时增幅较大;对产量的贡献,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要素间相关系数较大,因而自调能力强,综合抗性好,对白粉、叶锈、叶枯、赤霉等病害中-高抗,抗倒伏,耐青干,稳产性好,适应范围广,是个潜力很大的材料。

关键词: 小麦;丰产性;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产量水平估算方法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1994

摘要:利用1984~1993年安徽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资料,根据10年来区试对照种博爱7422的产量,得出该品种在淮北地区的高产潜力和一般亩产。通过博爱7422的产量,估算各年份反映环境对产量影响程度的二项指标,即产量潜力实现率和年成指数。利用高产潜力=实际产量÷产量潜力实现率,一般亩产=实际产量÷年成指数估算公式,估算参试品种在淮北地区的产量水平。估算结果表明,近期选育的高产品种产量潜力在亩产475~500kg左右,一般亩产在400kg左右。

关键词: 小麦;区域试验;环境影响;产量水平;估算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部分CIMMYT引进种质初步评估

安徽农业科学 1994

摘要:初步鉴定表明,新引进CIMMYT小麦种质,保持了原有的矮秆、繁茂、穗多、抗倒等优点;对原有的缺点,如抗白粉、赤霉病,易早衰等性状有明显的改进,可望成为我们育种的一个重要亲本来源。文中还对如何利用这些种质作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关键词: CIMMYT;小麦;种质;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皖麦13的选育与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1994

摘要:皖麦13是1980年采用有性杂交,经5代选育而成。经省淮南、淮北两片区试、生产试验,表现高产、稳产,较对照扬麦5号、博爱7442分别增产5.4%~8.0和5.7%~8.7%。该品种春性,中早熟,产量结构协调,综合抗性和品质较好,适于我省亩产300~450kg中高产水平推广种植。

关键词: 小麦皖麦13;选育;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试点合理性与代表性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本文以1989和1990两年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区域试验资料,针对区试布点的合理性与代表性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中心位置的试点,相似性较大(r≥0.42),说明其生态环境比较接近;而位于边缘的试点相似性较小(r<0.34),显示其生态环境差异较远。试点的代表性以扬州(r=0.42)、南京(r=0.41)等为高,即这些点适于选育和鉴别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品种;而信阳(r=0.12)代表性较低。

关键词: 小麦 区域试验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聚类分析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机制的初步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利用1989-1990年度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估算了13个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并对高产、穗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高产是产量三要素综合作用、协调发挥的结果.高产品种产量三要素多为中间型,而不偏于极端.产量的稳定性由产量三要素本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和三要素间的互相补偿能力共同决定.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的稳定性对产量稳定性影响较大.高产稳产品种大多具有产量性状间相关不显著的特性.

关键词: 小麦 高产稳产 机制 长江中下游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