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胡玉婷(精确检索)
作者:江河(精确检索)
作者:段国庆(精确检索)
作者:凌俊(精确检索)
作者:潘庭双(精确检索)
作者:周华兴(精确检索)
作者:汪焕(精确检索)
10条记录
湖泊深水暂养过程中鳙鱼品质变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了研究天然水体长成鳙鱼在不同月份暂养过程中鳙鱼体形、肌肉营养、滋味、免疫及抗氧化物质的变化,采集花亭湖5 月、8 月、11月和次年3月暂养鳙鱼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体形来看,暂养处理对鳙鱼有瘦身效果;不同月份鳙鱼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含量有差别,暂养处理后,鳙鱼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升高;肌肉免疫和抗氧化成分含量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不断提高,呈现甜味氨基酸占比不断提高;呈味核苷酸总量提高.

关键词: 鳙鱼 暂养 营养 免疫 抗氧化 滋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花亭湖浮游生物调查及水质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2022年7月和10月分别调查了安徽花亭湖的浮游生物状况,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研究花亭湖现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状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5属5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蓝藻门最多(47.06%),其次是绿藻门(27.45%)和硅藻门(11.77%)。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57×10~6 cell/L、5.24 mg/L。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共6种,分别为蓝藻门的放射微囊藻(Microcystisbotrys)、挪氏微囊藻(Microcystis novacekii)、多变鱼腥藻(Anabaena variabilis)、崎岖鱼腥藻(Anabaena inaequalis)和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螺旋变型(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其优势度分别为0.476、0.043、0.035、0.023、0.054和0.071。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季节差异不明显,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夏季大于秋季。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门15科15属23种,包括节肢动物6种、轮虫11种、原生动物5种。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8.44个/L和4.33 mg/L。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共3种,分别为轮虫纲的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节肢动物门的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无节幼体(Nauplius),其优势度分别为0.256、0.042和0.223。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是夏季大于秋季。综合判断花亭湖水体为中营养偏清洁型。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生物多样性 资源调查 花亭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日龄瓦氏黄颡鱼选育群体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同一批次繁殖的 60 日龄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长(X1)、全长(X2)、最大体高(X3)、肛门处体高(X4)、尾柄高(X5)、吻-背鳍前端(X6)、背鳍基长(X7)、背鳍后端-脂鳍前端(X8)、脂鳍基长(X9)、脂鳍末端-尾鳍基(X10)、胸鳍前长(X11)、背鳍前长(X12)、腹鳍前长(X13)、臀鳍前长(X14)、尾柄长(X15)、头高(X16)头宽(X17)和体重(Y)共 18 个生物学性状,运用表型值统计、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生长曲线拟合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8 个生物学指标中,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19.10%,说明瓦氏黄颡鱼体重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瓦氏黄颡鱼主要形态性状(X8、X10除外)与体重均呈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其中,X4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强(0.92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X4、X12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极显著水平(P<0.01),X5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显著水平(P<0.05);X4、X12、X5对体重共同决定系数达 0.919;逐步回归分析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变量,建立了形态性状(X4、X12、X5)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 Y=﹣5.210 + 3.594X4 + 1.415X12 + 3.308X5(R2 = 0.920);X4 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 Y=2.410 + 7.161 ln X;X5、X12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 Y = e3.258-1.061/x、Y=e3.816-4.977/x。结果可为瓦氏黄颡鱼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形态性状 体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催产激素及其组合对黄颡鱼♀*长吻鮠■繁殖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为研究不同鱼用催产激素对雌性黄颡鱼、雄性长吻鮠杂交组合繁殖的影响,试验选用3种激素,即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DOM)、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3),共9种激素组合。结果表明:试验组Ⅴ催产效果最好,该组雄性长吻鮠催产药物为LHRH-A31.5μg/kg+HCG 300 IU/kg+DOM 1.5 mg/kg,雌性黄颡鱼催产药物为LHRH-A3 30μg/kg+HCG 1 200 IU/kg+DOM 13 mg/kg,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分别为95.0%、81.2%和78.3%。

关键词: 黄颡鱼 长吻鮠 繁殖 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标记的滁州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摘要:为了解滁州鲫遗传种质资源现状,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控制区为分子标记,研究了滁州鲫保种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获得了长度分别为990bp的Cyt b部分序列和907bp的控制区全序列.2个群体相比较,保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略低于野生群体.总体而言,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控制区均显示滁州鲫的遗传多样性偏低,但2个群体在2种分子标记中均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不同序列间比较,2个群体的控制区不仅A+T含量更高,还具有更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表明控制区更适于研究滁州鲫的群体遗传变异.

关键词: 滁州鲫;细胞色素b;控制区;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黄颡鱼体色分化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苗种期子代两个体色分化群体的26个可量性状进行统计和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体色上的分化,两个群体的杂交黄颡鱼在脂鳍末端到尾鳍基的距离、尾柄长、眼径、眼间距、背刺长、胸刺长等特征上出现分化。不同形态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形态学特征聚类可区分两个群体,其中尾柄长/体长(C8)和眼径/头长(C17)性状为两个群体间判别力最高的性状,以此推导判别公式:黄色群体=0.933C8+65.755C17-14.754,黑色群体=7.744C8+33.086C17-10.416。本试验为杂交黄颡鱼性状分化群体的鉴定及良种选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体色分化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毒鱼毒素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摘要:卵毒鱼是指鱼卵巢或卵粒中含有某种毒素,这种毒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卵粒抵抗捕食者和病原微生物的侵害,通过这种防御或繁殖策略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以及母本的适合度.目前,鱼卵中毒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对鱼卵毒素及其功能的研究有助于防治鱼卵中毒,然而多种卵毒鱼的毒素尚未被发现.该文对卵毒鱼的分类、中毒案例、鱼卵毒素及其功能和药用价值等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对鱼卵毒素的认识,为鱼卵毒素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卵毒鱼 毒素 毒理 药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CSCD

摘要:通过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安徽省4个草鱼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7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863~0.926),4个草鱼群体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e=0.886 1~0.911 4)。AMOVA分析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草鱼群体内(97.6%),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为2.4%。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分析显示,4个群体整体分化水平较低(Fst<0.05),怀远和滁州群体遗传分化最小(Fst=0.013 7),遗传距离最近(Dn=0.269 8),池州和无为群体遗传分化最大(Fst=0.042 5),遗传距离最远(Dn=0.591 6)。系统进化树显示,怀远和滁州群体亲缘关系最近,与池州最远。此外,4个养殖场内部草鱼均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建议4个养殖场及时更新亲本,增加繁殖亲本的数量,避免近交衰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草鱼 微卫星DNA 遗传多样性 近亲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淮河水系短颌鲚群体遗传多样性

动物学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同时也是大型肉食性鱼类和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饵料,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栖息地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短颌鲚野生资源面临严重威胁.目前有关淮河短颌鲚遗传资源的数据仍然缺乏.本研究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安徽省淮河水系短颌鲚5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显示,10个微卫星位点在所有短颌鲚样本中均具有高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 0.852~0.942;5个短颌鲚群体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为0.879~ 0.903,多态信息含量(PIC) 0.851~0.881.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97.88%),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为2.12%.5个群体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st< 0.05),其中,遗传分化系数最小的是浍河和颍河群体(Fst=0.004)且二者间遗传距离最近(Da=0.161);遗传分化系数最大的是凤台和王家坝群体(Fst=0.041)且其间遗传距离最远(Da=0.560).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5个短颌鲚群体可划分为3个组群.5个群体都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尤其是怀远和凤台群体.但安徽省淮河水系短颌鲚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潜在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建议将其作为一个保护单元进行保护和管理.

关键词: 短颌鲚 淮河 微卫星DNA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繁殖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鱼用催产激素及其组合物对杂交黄颡鱼繁殖效果的影响。本实验选用3种鱼用催产激素,每种激素3水平,共9个组合,对繁殖亲本进行注射催产处理。3种鱼用催产激素不同剂量组合对黄颡鱼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影响较大,其中实验组9中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0.0%、84.7%、88.9%;实验组8中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2.5%、83.2%、85.1%;注射同种不同剂量的催产激素对黄颡鱼亲鱼效应时间有一定影响,其中实验组9效应时间最短(23 h),而第2组效应时间最长(30 h)。实验组9中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地欧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合效果最好,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0.0%、84.7%、88.9%。

关键词: 黄颡鱼 瓦氏黄颡鱼 繁殖 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