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识别及分区管控研究-基于35个评价单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设施农用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探究典型区域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类型划分,能够有效落实差异化管控策略.[方法]文章以合肥市都市圈为例,综合运用区位指数、核密度、ESDA及SOFM等模型算法,精准揭示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划分空间区域类型及提出差异管控引导.[结果](1)设施农用地区位指数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并有缩小趋势,总体呈现中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形态;(2)设施农用地空间分布呈现更加均匀化、扁平化趋势,特别是西北部设施农用地得到较快增长,仍呈现相对集中分布且以中部、北部居多;(3)核密度曲线的峰值呈现向右移动趋势,由多峰向单峰演变态势且集中于区位指数1.0附近,Moran's I指数介于0.167 4与0.259 0,并以热点区、冷点区、冷冷点区为代表类型区域分布更为集中;(4)将合肥都市圈划分为西南丘陵适度发展区域、北部平原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圈层优化发展区域3个利用分区类型,并针对每类区域时空演变趋势特征及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提出分区差别化管控引导.[结论]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空间差异呈现减弱趋势,但仍具有较强空间集聚特征,将区域划分不同开发利用类型并提出差别化管控策略,可为设施农业转型发展及其用地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 设施农用地 时空演变 特征识别 分区管控 合肥都市圈
安徽省沿江平原双季稻3种栽培体系碳足迹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安徽省沿江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方法,分析课题研究集成的2种双季稻栽培体系创新模式与当地传统对照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创新模式1单位面积碳足迹(早+晚双机播)为2 376.32 kg(CO2-eq)/hm2,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为2 505.58 kg(CO2-eq)/hm2,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为3 398.29 kg(CO2-eq)/hm2;3种模式内晚稻单位面积碳足迹高于早稻,化肥和电力对总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排前位,农药对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最小;在单位面积产量碳足迹方面,2种创新模式低于对照模式,创新模式1(早+晚双机播)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01.26×10-3 kg(CO2-eq)/kg,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11.90×10-3 kg(CO2-eq)/kg,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317.22×10-3 kg(CO2-eq)/kg。
关键词: 碳足迹 双季稻 温室气体 安徽省 沿江平原 栽培体系
安徽省淮北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模式碳足迹研究
《农学学报 》 2020
摘要:基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探明小麦-玉米连作种植模式的主要碳排放环节,为实现该模式低碳农业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依据生命周期法,分析集成的小麦-玉米创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及构成、单位产量碳足迹,并分析创新模式碳足迹与种植规模关系.结果显示:单位面积碳足迹传统模式高于创新模式2.11%,达到2159.50 kg(CO2-eq)/hm2;无论是创新模式还是传统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序是一致的,为化肥>N2O>柴油>种子>电力>农药;单位产量碳足迹传统模式高出创新模式25.18%,达到0.1402 kg(CO2-eq)/kg;创新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与种植规模构成显著负相关.说明创新种植模式具有一定的减排效果,化肥是影响模式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种植规模影响碳排放.
实施旅游开发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刍议——兼论安徽省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安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创造并传承利用至今的活态农业生产系统,具有杰出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美学价值,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鉴于它在功能与价值上的稀缺性和示范性,国际和国内相关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相应的抢救性发掘和试点保护行动,安徽省内的两项典型遗产项目成为其保护对象。遗产自身具有的旅游吸引物属性,使其易于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基于合理保护原则之上的适度旅游开发,是学界公认的实施遗产动态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为安徽省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新常态下加强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思考
《农业科技管理 》 2016
摘要:长期以来,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为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构建创新联盟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是主动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新常态下高效协同创新的农业科研体系和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安徽省实现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强产业、可持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状况与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从项目、学科、团队、平台和机制"五位一体"方面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发展的建议。
基于分区视角的畜禽养殖粪便农田负荷量估算及预警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摘要:选取中国大陆31个省的畜禽养殖数据,分析了中国畜禽养殖的粪便产生量及耕地负荷量。研究发现,中国畜禽养殖粪便产生量在2008-2013年期间表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不同畜牧优势区内部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粪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的威胁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大部分地区的预警级别达到了Ⅱ级,超出了耕地对畜禽粪便量的负荷范围,造成了环境污染。据此从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立法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加强畜禽养殖场对畜禽粪便的处理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