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湖泊深水暂养过程中鳙鱼品质变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了研究天然水体长成鳙鱼在不同月份暂养过程中鳙鱼体形、肌肉营养、滋味、免疫及抗氧化物质的变化,采集花亭湖5 月、8 月、11月和次年3月暂养鳙鱼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体形来看,暂养处理对鳙鱼有瘦身效果;不同月份鳙鱼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含量有差别,暂养处理后,鳙鱼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升高;肌肉免疫和抗氧化成分含量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不断提高,呈现甜味氨基酸占比不断提高;呈味核苷酸总量提高.
杂交黄颡鱼体色分化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苗种期子代两个体色分化群体的26个可量性状进行统计和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体色上的分化,两个群体的杂交黄颡鱼在脂鳍末端到尾鳍基的距离、尾柄长、眼径、眼间距、背刺长、胸刺长等特征上出现分化。不同形态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形态学特征聚类可区分两个群体,其中尾柄长/体长(C8)和眼径/头长(C17)性状为两个群体间判别力最高的性状,以此推导判别公式:黄色群体=0.933C8+65.755C17-14.754,黑色群体=7.744C8+33.086C17-10.416。本试验为杂交黄颡鱼性状分化群体的鉴定及良种选育提供依据。
安徽省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CSCD
摘要:通过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安徽省4个草鱼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7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863~0.926),4个草鱼群体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e=0.886 1~0.911 4)。AMOVA分析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草鱼群体内(97.6%),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为2.4%。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分析显示,4个群体整体分化水平较低(Fst<0.05),怀远和滁州群体遗传分化最小(Fst=0.013 7),遗传距离最近(Dn=0.269 8),池州和无为群体遗传分化最大(Fst=0.042 5),遗传距离最远(Dn=0.591 6)。系统进化树显示,怀远和滁州群体亲缘关系最近,与池州最远。此外,4个养殖场内部草鱼均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建议4个养殖场及时更新亲本,增加繁殖亲本的数量,避免近交衰退带来的风险。
安徽省淮河水系短颌鲚群体遗传多样性
《动物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同时也是大型肉食性鱼类和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饵料,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栖息地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短颌鲚野生资源面临严重威胁.目前有关淮河短颌鲚遗传资源的数据仍然缺乏.本研究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安徽省淮河水系短颌鲚5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显示,10个微卫星位点在所有短颌鲚样本中均具有高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 0.852~0.942;5个短颌鲚群体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为0.879~ 0.903,多态信息含量(PIC) 0.851~0.881.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97.88%),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为2.12%.5个群体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st< 0.05),其中,遗传分化系数最小的是浍河和颍河群体(Fst=0.004)且二者间遗传距离最近(Da=0.161);遗传分化系数最大的是凤台和王家坝群体(Fst=0.041)且其间遗传距离最远(Da=0.560).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5个短颌鲚群体可划分为3个组群.5个群体都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尤其是怀远和凤台群体.但安徽省淮河水系短颌鲚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潜在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建议将其作为一个保护单元进行保护和管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