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鸭肝炎病毒A_(66)株部分cDNA文库的构建与序列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07
摘要: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核苷酸序列设计4对引物。以RNAiso Reagent试剂抽提含DHV A66鸡胚尿囊液总RNA,用TakaRa RNA PCR Kit(AMV)Ver3.0试剂盒进行RT-PCR扩增,将所得PCR产物回收并克隆于pMD18-T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菌DH5а,利用氨苄青霉素筛选阳性克隆子,经EcoRⅠ和SalⅠ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取重组阳性质粒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近期GenBank登录的3株Ⅰ型DHV核苷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03D株、H株、5886株鸭肝炎病毒的核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8%、96.3%、96.2%,表明成功构建了DHV A66株部分cDNA文库。
氧氟沙星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了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及卵清蛋白(OVA)的结合物,通过FeCl3显色反应,紫外扫描以及动物免疫证明了人工抗原的成功合成。经紫外光谱法测定,每分子牛血清白蛋白连接的氧氟沙星分子数为11.16个;每分子卵清蛋白连接的氧氟沙星分子数为5.9个。
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06
摘要: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雏鸭一旦感染,可在鸭群中迅速传播,且病死率高,使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控制和预防鸭病毒性肝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包括常规的病毒分离技术,血清学诊断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着重对目前广泛应用的血清学诊断技术如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金技术等进行了介绍,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进行了展望。
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I型鸭肝炎病毒标准毒株R85952 人工感染 3日龄雏鸭 ,于感染后 6、12、16、2 0、2 4、2 8、3 2和 3 6h分别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雏鸭的血液分离血清进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血清中Na+ 、K+ 、Ca2 + 、Mg2 + 、Cl- 、P5+ 等无机盐离子浓度和BUN含量变化不明显 ,OSM的变化也不明显 ;ALT、AST和GGT均较对照组有极显著升高 (P <0 .0 1) ;GLU浓度在攻毒后 2 4~ 3 6h极显著下降 (P <0 .0 1) ;TG、CHOL和VLDL呈极显著升高 (P <0 .0 1) ,表明血糖下降和血脂升高。TBIL和DBIL分别从攻毒后 2 0和 12h开始较对照组有显著的升高 (P <0 .0 5 )。上述的试验结果提示 :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肝脏受损最明显 ,呈现急性、坏死性肝炎的病理过程
雏鸭试验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液常规指标的测定
《生物学杂志 》 2004
摘要:用Ⅰ型鸭肝炎病毒标准强毒R85952株人工感染3日龄雏鸭,通过采集不同时期的血液进行细胞计数、血沉测定、血红蛋白测定等血常规检查。结果表明,感染DHV的试验组鸭的红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极显著减少(P<0 01);试验组鸭在感染DHV24h内白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或略有下降,但24h后试验组鸭白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 05);试验组鸭的血红蛋白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试验组鸭的血液沉降速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
安徽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临床观察和病毒分离鉴定
《安徽农业 》 2004
摘要:对近年来安徽省部分地区鸡、鸭、鹅等家禽出现的发病急、死亡率高的传染病进行临床观察和病原分离鉴定,获得5株A型流感病毒(简称AIV)。这些病毒能在鸡胚传代和致死鸡胚,在鸡胚中传至第5代血凝价达6~9log2,均不被ND、EDS-76和MG阳性血清抑制;5株分离病毒制备的琼扩抗原进行AI琼扩试验均为阳性;病毒浓缩后经电镜观察,可见直径100纳米左右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典型AIV;5株AIV经亚型鉴定确定为H5N1亚型,经测定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在108.00~1010.50之间,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在36~56小时之间,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PVI)测定结果分别为2.23、2.05、1.96、1.84和1.75,对鸡均有高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近年来安徽省部分地区鸡、鸭、鹅等家禽出现发病急、死亡率高的传染病为H5N1亚型病毒引起的HPAI。
绩溪县浩寨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断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对绩溪浩寨发生的兔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及攻毒试验 ,确诊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病毒性出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