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皖麦31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3
摘要:皖麦 31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采用“栽培一粒”小麦与 7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复合杂交、辐射诱变等多种育种方法相结合 ,育成的安徽省第一个丰产多抗高蛋白面条专用小麦新品种 ,1 997年 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育成 ,对安徽省江淮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高营养小麦安徽13主要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安徽13小麦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春性,单产5250kg/hm2,适宜淮北中、南部及淮南麦区中等以上肥力田块种植。株高95cm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5~50g。粗蛋白质含量17.3%,湿面筋含量48%,面条评分92分,色泽9分。高抗白粉病和条、叶锈病,中抗赤霉病,根系发达,落黄好,熟期适中。适宜播期10月20日~11月10日,基本苗270~300万/hm2
关键词: 高营养小麦;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气候变暖对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 》 1996
摘要:本文对砀山(北纬34°25′)、宿县(北纬33°39′)、蚌埠(北纬32°57′)三地自五十年代初期至1994年四十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十年来淮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0.65℃,小麦生育期间气温也相应上升,其中12、1、2、三个月平均气温上升0.75~2.93℃,超过年平均气温上升值。同时,极端最低气温上升,-10℃以下低温出现频率降低。针对淮北地区气候变暖的情况,结合1994-1995年暖冬及春霜冻害对小麦造成较严重冻害的实际,提出了调整小麦品种类型布局,扩大冬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面积,加强病虫测报防治等意见,并对淮北地区小麦育种目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气候变暧,淮北,小麦
环境与遗传因子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 1996
摘要:环境与遗传因子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张慧玲,曹德银,李布青,吴根娣(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合肥230031)(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籽粒品质虽然是个综合概念,但其蛋白质含量是重要的营养品质指标之一。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价值,这不仅能满足...
小麦热处理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5
摘要: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期间在温室、大田对小麦穗、旗叶进行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籽粒形成后如遇高温,正常灌浆进程受到抑制,粒重下降,2.小麦旗叶在高温条件下,叶面薄膜组织受损,影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3.小麦品种间对高温反应不同,为筛选抗耐高温品种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小麦,灌浆期,旗叶,热处理
淮北地区9个小麦品种(系)遗传型稳定性的初步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本文运用C.C.Tai法,对1990年我省淮北地区种植的9个小麦品种(系) 的遗传型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阜8117是一个高产稳产品种;安农8559属高产不稳产品种;皖8553和博爱7422属中产不稳产品种;其余品种属中产稳产品种.本文还指出了各品种特别适宜种植的地区.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