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验检测
》
2022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现场评审,详细阐述其前期准备工作的关键要点及应对措施。因现场评审时间紧凑,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的特殊性,检验检测机构需密切配合评审组,在短时间内做出对检验检测机构真实全面的客观评价。现场评审是检验检测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学习先进管理方法的重要途径,使检验检测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和操作能力进一步加强,为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检验检测
资质认定
准备要点
现场评审
应对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双孢蘑菇是世界上栽培最为广泛的蘑菇品种,生产一种适合栽培双孢蘑菇的基质称为堆肥.综述了双孢蘑菇生产过程中关键的3个发酵阶段、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以及影响双孢蘑菇生长的几个主要因素(堆肥基质、环境、菌种),旨在为双孢蘑菇的标准化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孢蘑菇
堆肥发酵
微生物
酶活性
影响因素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棉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材料,具有质轻、保暖、易染料等优点,在纺织材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棉织物表面改性一般可分为纳米、物理、化学、生物酶和超临界CO2流体改性等。其中,超临界CO2流体改性因具有环保、高扩散率、高溶解性、零表面张力等优异特性在棉纤维改性中占有一席之地。对棉纤维的天然特性和表面改性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探究了超临界CO2改性棉纤维的优势,为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棉纤维的功能性研究、提高棉产品的附加性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棉纤维
改性
超临界CO2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利用2种不同的低共熔溶剂溶解天然棉纤维,制备再生棉纤维;筛选出溶解度较高的低共熔溶剂,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扫描电镜等对棉纤维再生前后的纤维素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氯化胆碱和乙酸以及氯化胆碱和草酸组成的低共熔溶剂可以较好地溶解棉纤维,溶解后的再生纤维素聚合度下降,结晶结构与原始棉纤维结构不同,同时再生棉纤维的热稳定性下降.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棉纤维
溶解
再生棉纤维
《中国棉花
》
2017
摘要:为探索棉田物种多样性对棉蚜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16年系统调查了安徽安庆地区糯玉米与棉花不同面积比例间作模式下棉蚜与玉米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棉花苗蚜发生高峰期,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棉蚜无翅蚜、有翅蚜发生高峰期的百株虫量分别极显著、显著低于单作棉田;在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与糯玉米单作田相比,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玉米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百株虫量显著降低。因此,在蚜虫发生的高峰期,间作田蚜虫数量显著低于棉花、糯玉米单作,且以棉花与糯玉米面积比3∶1间作模式对2种蚜虫的控害作用最为明显。
关键词:
棉花
糯玉米
间作
棉蚜
玉米蚜
种群动态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棉田马唐对草甘膦的抗药性水平,采用培养皿种子检测法、整株植株测定法和症状级别法测定池州市、安庆市、芜湖市、滁州市、蚌埠市、阜阳市等地共9个点马唐对草甘膦的抗药性水平。3种检测方法结果均表明:安徽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皖河农场马唐相对抗药性倍数最高,抗药性指数分别为3.23、3.52和4.91;培养皿种子检测法和整株植物测定法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而使用症状级别法检测的马唐的相对抗药性倍数略高于其他2种方法。
关键词:
马唐
草甘膦
抗药性水平
棉田
《中国棉花
》
2017
摘要:按照安徽省沿江植棉区春季直播棉田杂草发生规律,选用5种除草剂在棉花不同生长时期施用,结合中耕除草,研究这些除草措施对春季直播棉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同时调查了不同除草措施对棉花生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后芽前喷施土壤处理除草剂可较好地防治棉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和小粒阔叶类杂草。苗期中耕除草的株防效与除草剂组合差异不显著,质量防效则低于除草剂组合;草甘膦+精喹禾灵+三氟啶磺隆组合的防效优于草甘膦+精喹禾灵组合,但两者差异不显著。蕾期喷施草甘膦+精喹禾灵+三氟啶磺隆的除草效果优于三氟啶磺隆+精喹禾灵。不同的除草措施对棉花生长、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对纤维品质影响不明显。推荐该地区春季直播棉田最佳除草措施为:播后芽前土壤处理除草剂+苗期中耕除草+蕾期茎叶处理除草剂。
关键词:
直播春棉
棉田
杂草
除草剂
产量
纤维品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分析了安徽省石台县优质薏苡资源——七井薏苡的应用前景及制约因素,从政策引导、科技投入、精深加工等方面提出了七井薏苡产业发展策略,该薏苡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薏苡
应用前景
策略
安徽
七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分析了安徽凤丹资源应用的优势和油用栽培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凤丹油用栽培发展的策略与思路,为凤丹栽培应用的平稳发展和合理定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安徽凤丹
油用栽培
应用扩展
策略
《棉花科学
》
2015
摘要:2009~2010年从安徽省三大棉区采集病秸秆并分离得到30株棉花黄萎病菌株,通过对其培养性状的测定发现,多数菌株为菌核型,占80.0%,少数为中间型,占16.7%,而菌丝型仅占3.3%。对感病棉花品种苗期致病程度测定结果表明,安徽省黄萎病菌株可划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其中致病性强的菌株有7株,占参试菌株的23.3%,中等致病性的菌株有14株,占46.7%,致病性弱的菌株有9株,占30%。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地区棉花黄萎病菌株间的致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间致病程度也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
安徽
棉花
黄萎病菌
培养性状
致病性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