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高产高效;技术;构建;施肥;轮;作物高产;高效;体系;作物;高效施肥;长江;施肥技术;高产;中下游;水旱轮作;轮作;技术体系;水;高效施肥技术;体系构建;长江中下游;主要作物
第一完成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获奖时间: 2014
摘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的绝大部分,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9.5%,粮油产量占全国总产的40.8%,其中水稻产量占50.4%,小麦产量占22.5%,油菜产量占54.5%,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生产基地。本区域粮油生产普遍采用水稻-小麦、水稻-水稻-油菜、水稻-油菜等一年两熟或三熟的水旱轮作方式,具有复种指数高、土壤养分消耗量大、水-旱季节轮换氮素养分损失大和磷钾养分形态变化复杂、土壤缺素现象普遍、作物高产对肥料依赖度高等特点。 我国农业生产自第二次土壤普查后,由于国家和地方缺少对土肥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持续经费支持,加上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已有技术无法支撑生产,与施肥有关的问题陆续涌现。例如90年代以来,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而作物产量却没有相应地增加,局部施肥量过高导致部分农田氮磷养分积累明显,养分利用效率持续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加剧已严重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在上述背景下,在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长江中下游主要省份农业厅和科技厅的领导和支持下,自2005年起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948重大项目、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华中农业大学组织和联合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扬州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等有关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在各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的支持下,在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和江苏开展了主要轮作制的高效施肥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以提高作物产量、保障农田持续丰产稳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高效施肥技术体系,并开展了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 ①技术原理:项目运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农学、循环经济等理论和观点,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研究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体系中高效施肥关键共性技术,与国内外已有成熟施肥技术和养分管理技术组装配套成适宜于本地区特色的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的技术路线。 ②性能指标:明确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域施肥存在的问题,建立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重新构建了作物养分吸收特性,集成建立了7套适合于长江中下游集约化高强度种植的双季稻-油菜、稻-麦、稻-油轮作高效施肥模式。①本项目对水旱轮作制土壤养分供应与作物养分需求进行同步研究,建立以统筹兼顾(轮作制度、经济效益、土壤培肥、持续发展)为原则的轮作周期养分管理技术,提出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高强度种植下农田养分综合管理技术模式,克服单一以作物产量为唯一目标及不考虑轮作制施肥技术的不足。 ②本研究建立适合于长江中下游集约化高强度种植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新体系,解决近年来本区域一直没有与目前生产相匹配的土壤养分丰缺评价指标的问题。 ③综合兼顾多种因素,优化养分和物质循环的过程,根据作物种类、水热条件和营养元素土壤化学变化特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土壤养分分区管理和不同尺度(区域和农田)的施肥技术推荐决策。技术经过多年示范表明本项目形成的技术已十分成熟,适用范围为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域及其他区域,安全性高。适用范围为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域及其他区域,该区域耕地面积2.934亿亩,按照项目推广,区域稻谷可增收43.44亿公斤、小麦5.45亿公斤和油菜籽13.12亿公斤,新增产值164.47亿元,累计增加纯收入129.26亿元(扣除肥料调整的费用)。研究成果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了技术保障,为粮食安全、生态友好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广前景广阔。存在问题为目前技术成熟,但仍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无
- 相关文献
[1]沿淮淮北绿豆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姚莉,赵冬,周斌,张丽亚. 2014
[2]江苏省水稻大面积高产原因及关键技术探析. 吴文革. 2005
[3]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王道中,郭熙盛,王文军. 2009
[4]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区油菜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王道中,孟志伟,郭熙盛. 2010
[5]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武际,郭熙盛,鲁剑巍,王允青,许征宇. 2012
[6]长江鲥鱼资源调查及濒危原因分析. 江河,汪留全,管远亮,胡王,潘庭双,佘磊. 2009
[7]安徽长江水系黄鳝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胡玉婷,江河,胡王,潘庭双,段国庆,凌俊. 2015
[8]基于线粒体COI序列探讨安徽长江流域黄鳝群体遗传分化. 胡玉婷,江河,潘庭双,凌俊,段国庆. 2016
[9]峨溪河渔业开发利用的研究报告. 宋在田,龚家仁,徐克仁,洪斌,肖成宏. 1993
[10]安徽省冬小麦施肥现状与肥料利用效率. 李敏,卜容燕,韩上,程燚,余忠,王慧,程文龙,武际. 2020
[11]农业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研究. 钱倩,黄晓春,李争艳,钱坤. 2012
[12]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大面积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曹承富,肖扬书,武际,曹军,高峰,李学章,牛泉清,杨剑波. 2014
[13]茶园大面积配方施肥的技术体系. 廖万有. 1994
[14]多重PCR分析方法应用于转基因农作物的检测. 吴影,陆徐忠,赵伟,汪秀峰,李莉. 2006
[15]农(林)牧共生互作循环技术与模式研究(英文). 何成芳,闫晓明,朱鸿杰,陈志豪,谭外球. 2016
[16]安徽省淮北地区优质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汪芝寿,曹承富,孔令聪. 1999
[17]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及配套措施. 丁勇. 2003
[18]水稻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的构建. 王伍梅,台德卫,张效忠,钱征,林翠香. 2009
[19]古树名木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的探讨. 束庆龙,曹志华,段文军,吴炜,李红强. 2023
[20]论我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技术体系. 丁勇,周坚.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溶磷菌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磷素形态的影响
作者:万水霞;李帆;王静;郭志彬;喻颖;蒋光月;武际
关键词:溶磷菌;土壤肥力;根系形态;磷素形态;微生物群落结构
-
安徽单季稻田绿肥优化配置与稻季氮肥减施效果研究
作者:杨骏;卜容燕;韩上;李敏;王慧;程文龙;唐杉;武际;朱林
关键词:豆科;禾本科;混播;鲜草产量;水稻产量
-
添加紫云英和水稻秸秆对稻田污染土壤Cd形态的影响
作者:王慧;程文龙;卜容燕;韩上;唐杉;李敏;章文;赵婧;武际;曹卫东
关键词:污染土壤;Cd有效性;Cd形态分级;土壤化学性质;RDA分析
-
Cd污染土壤生物毒性的发光菌法测定及评价
作者:万水霞;李帆;王静;蒋光月;吴萍萍;武际
关键词:Cd污染土壤;生物毒性;发光菌法;青海弧菌Q67
-
添加紫云英对稻田土壤颗粒吸附磷酸盐的影响
作者:章文;王慧;李敏;程文龙;卜容燕;唐杉;韩上;武际;朱林;余庆柱
关键词:紫云英;土壤颗粒;土壤养分;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
-
添加紫云英和水稻秸秆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铜形态的影响
作者:王慧;程文龙;卜容燕;韩上;李敏;唐杉;赵婧;武际
关键词:紫云英;水稻秸秆;土壤养分;铜形态
-
皖南单季稻区种植利用紫云英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作者:卜容燕;韩上;程文龙;胡润;朱勤;李敏;王慧;唐杉;武际
关键词:紫云英;水稻;产量;稻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