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蛋;品种;孢囊线虫;品种选育;线虫病;蛋白;高抗;高蛋白;皖;线虫;选育;推广;高产;孢囊线虫病
第一完成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5
摘要: 该项目是采用人工有性杂交,在病圃和病区自然发病条件下,通过选择压力选育出的抗大豆孢囊线虫病、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皖豆16号单产比对照品种中豆19平均增产9.92%,蛋白质含量45.1%,脂肪含量21.4%,蛋白质+脂肪含量合计66.5%,超过双高品种63.0%的指标。
- 相关文献
[1]高蛋白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皖豆3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于国宜,李杰坤,黄志平,陈圣男,胡国玉,吴倩,王大刚. 2022
[2]高蛋白杂交大豆“杂优豆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黄志平,李杰坤,张磊,胡国玉,胡晨,张丽亚. 2013
[3]我国茶树良种问题剖析. 王文杰. 2003
[4]高产广适抗逆花生新品种花育9510的选育. 苗华荣,胡晓辉,杨伟强,崔凤高,张胜忠,王菲菲,许林英,侯刚,王嵩,陈静. 2023
[5]全香型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太两优珍香的选育. 梅建虎,王伍梅,章万东,杜士云. 2024
[6]高产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协优52的选育与应用. 罗志祥,施伏芝,阮新明,倪金龙. 2008
[7]高产杂交中籼稻新组合Ⅱ优52. 施伏芝,罗志祥,阮新明,倪金龙. 2009
[8]杂交旱稻新组合皖旱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 张培江,孙传清,袁平荣,王化琪,占新春,王象坤. 2005
[9]优质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两优1976的选育. 罗彦长,阮新民,施伏芝,从夕汉,杜弘杨,罗玉祥,罗志祥. 2023
[10]高产杂交大豆'皖杂豆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大刚,黄志平,胡国玉,吴倩,李杰坤. 2023
[11]高产抗倒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徽两优348. 杨联松,王士梅,白一松,龚存力,方吴云,吴敬德. 2021
[12]安徽省8个小麦推广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特点的研究. 未文良,汪建来,张文明,赵莉,姚大年. 2007
[13]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研究. 张磊,李富兴,戴瓯和. 1990
[14]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研究. 张磊,戴瓯和. 1991
[15]高淀粉甘薯新品种皖苏178的选育和主要品质性状. 夏家平,谢一芝,韩杨,刘小平. 2013
[16]转基因技术在家蚕品种选育上的应用. 邓永进,范涛,张景源,张磊. 2007
[17]设施长季节番茄新品种“皖杂1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董言香,江海坤,王艳,严从生,王明霞,田红梅,方凌,张其安. 2016
[18]耐储型黄秋葵新品种'皖秋葵8号'. 叶泗洪,倪颖,孙卉,刘飞,邓小楠,完玲中,吴娟. 2023
[19]加工型黄秋葵新品种'皖秋葵7号'. 叶泗洪,倪颖,刘飞,孙卉,完玲中,吴娟,邓小楠. 2023
[20]烤烟新品种安烟3号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杨华应,李廷春,刘炎红,李田,刘桂虎,刘国侠,汪文杰,朱启法,曹瑗,周应兵.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黄淮海南部地区夏大豆抗逆固氮防衰栽培技术
作者:陈小飞;金文俊;雷伟侠;孔令聪;黄志平;杜祥备
关键词:抗逆;固氮;防衰;栽培技术
-
2016-2021年黄淮南部区试大豆品系(种)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作者:王大刚;杨勇;胡国玉;黄志平
关键词:大豆;黄淮南部;品系;产量;区试;性状
-
安徽省不同生态环境下夏大豆新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
作者:胡国玉;杨勇;王雅楠;李杰坤;王大刚;吴倩;王维虎;黄志平
关键词:安徽;大豆;新品种;产量;农艺性状;相关性
-
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作者:王大刚;黄志平;杨勇;李杰坤;吴倩
关键词:大豆;病毒;抗性;分子标记;基因
-
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杜祥备;陈小飞;金文俊;孔令聪;李杰坤;王路路;赵冬;沈维良;钱振亚;黄志平
关键词: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
蝉花虫草新品种'皖蝉草1号'
作者:信玲;章玉萍;张丽丽;陈明;张腾飞;鲍先巡;张磊
关键词:虫草属;品种
-
花荚期土壤干旱对大豆豆荚同节位叶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作者:杜祥备;陈小飞;金文俊;雷伟侠;韦志;黄志平;孔令聪
关键词:大豆;豆荚同节位叶;干旱;抗氧化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