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籼稻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及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籼稻;新品种选育;技术;品种;双季稻;双季;品种选育;北缘地区;稻;地区;技术研究;早籼;早籼稻;研究;选育;新品种;选育技术

第一完成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3

摘要:   1、立项背景   安徽省位于我国双季稻产区最北缘,是我国9个早稻主产省之一,双季早稻常年种植面积400万亩。人多地少、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和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省必须发展双季早稻生产。但是,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长期地制约着我省双季早稻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早稻生长期间光温资源较少,优质与高温灌浆、高产与生育期短之间的突出矛盾,优良早稻品种缺乏,以及良种良法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因此,选育适应本省特殊地理(双季稻北缘地区)生态条件、满足生产需求的早稻新品种,并研究其配套栽培技术显得非常必要。  2、任务来源、组织研究过程   为了解决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生产中存在的上述关键性技术问题,自1992年以来,项目组先后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重点科研课题“优质早籼新品种选育及应用”(1991-1992),安徽省科技攻关“高产优质抗病虫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1996-1998),农业部“948”项目“应用分子技术导入外源优良基因培育早籼、中籼、晚粳的研究”(2001-2005),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沿江双季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04-2006),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水稻轻简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新研究”(2006-2007),以及安徽省重点课题“早籼15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2007-2008)等项目的支持下,通过20年的联合攻关研究,育成优质品种早籼65,超高产品种早籼15,以及适宜于轻简栽培新品种早籼276、早籼788和早籼615等5个早稻新品种,并开展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符合生产需求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这些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了早稻单产提高,品质改善,劳动强度减轻,成本降低,效益增加的目标。   3、技术原理   针对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品种存在的“早熟不高产,高产不早熟”,或“早熟不优质,优质不早熟”的突出问题,通过广泛引进、鉴定和筛选优异新种质,采用早、中稻不同生态类型、地理远缘种质之间复合杂交和回交,应用系谱法定向选择、异地穿梭、逆境胁迫等多种育种技术相结合方法,充分发掘和利用优秀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实现优质、高产、多抗、早熟等性状的聚合,选育优良新品系;再经生态适应性鉴定、区域试验,育成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的新品种;同时,对新品种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良种良法一并推广。   4、技术方案和研究成果   4、1 新品种选育。在不断引进、鉴定和筛选优良水稻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早、中稻不同生态类型、地理远缘品种之间杂交,综合利用异地穿梭、系谱选择、逆境胁迫等选育技术,加大水稻不同生态类型、地理远缘种质资源间的血缘渗透和基因重组,充分发掘和利用优良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利用骨干轮回亲本与优异供体亲本连续回交,构建回交导入系群体,加大目标性状的鉴定和筛选,实现优质、高产、多抗等优良性状基因聚合,育成3种不同类型、符合不同时期要求的5个早稻新品种。获得或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9篇,制定配套栽培技术规程4个。   4.2 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对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进行总结,并在生产上进行较大面积示范和验证后,再进行修改和完善,分别形成“早籼65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早籼15丰产高效抛秧栽培技术规程”,“早籼788丰产高效直播栽培技术规程”等生产技术规程。   5、主要技术创新点   5.1 综合运用水稻不同生态类型亲本间复合杂交、回交导入系法等多种育种技术,创新了早稻品种选育方法。   5.2 育成米质优异、综合性状优良的早稻新品种,成功地解决早稻高温灌浆与优质之间难以协调的技术难题。   5.3 育成超高产早稻品种,实现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品种的超高产。   5.4 育成生育特性适宜直播等轻简栽培的早稻品种,满足了早稻生产方式转变的需求。   5.5 通过栽培试验与生产性示范相结合,集成了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   5.6 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协作,育、繁、推一体化,促进早稻新品种推广应用。   6、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我国广大水稻育种工作者以高产、优质、多抗为目标,育成一大批早稻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如优质品种中鉴100、嘉育948、荆优早38等,高产多抗品种中早22、中早33、赣早籼37等。其中,优质品种嘉育948和高产品种中早33与项目组育成的品种同期通过安徽省审定,并在生产上有很大影响。与嘉育948、中早33相比,本项目育成的代表性品种早籼65、早籼788、早籼615等,具有以下优点:   6.1 育种方法先进并富有特色。本项目通过早、中稻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之间复合杂交,并结合异地穿梭、南繁加代、系谱选择,以及回交导入系法等多种育种技术,聚合优质、高产、抗病等优良基因,育成优质高产新品种早籼65、早籼276等。嘉育948和中早33都是用单交系谱法育成的。两者相比,本项目育种方法富有创新性和特色。   6.2 本项目优质品种早籼65,与同期育成的优质品种嘉育948相比,产量高于嘉育948,米质全面超过嘉育948   6.3 本项目品种早籼788和早籼615,与同期育成的高产品种中早33相比,产量相当,米质、抗性明显优于中早33。   6.4 育成优质、超高产、适于直播栽培等不同类型品种,满足了安徽省不同时期早稻生产对品种类型的需要。

  • 相关文献

[1]设施长季节番茄新品种“皖杂1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董言香,江海坤,王艳,严从生,王明霞,田红梅,方凌,张其安. 2016

[2]早籼S9042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吴敬德,吴跃进,汪秀峰,许霞. 1996

[3]早籼低温敏核不育系399S的选育. 王守海,罗彦长,王德正,李成荃,吴爽,杜士云. 2001

[4]优质抗病高产新品种早籼2430的选育与应用. 罗彦长,吴爽,杜士云,王守海,王德正,李成荃. 2007

[5]籼型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H344S的选育. 杨联松,白一松,熊延文. 2015

[6]籼型温敏核不育系L06S的选育. 张德文,汪婉琳,杨前进,张伟. 2016

[7]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的选育·育性·特征特性. 王守海,吴爽,杜士云,王德正. 2012

[8]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Z69S的选育. 汪婉琳,张德文,张伟,翟春节,樊勇. 2017

[9]籼型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H175S的选育. 杨联松,白一松. 2012

[10]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广茉S的选育及其应用. 王德正,杜士云,王守海,罗彦长,李成荃,吴爽. 2008

[11]籼型安全两系不育系徽敏S的选育. 张德文,汪婉琳,杨前进,张伟,翟春节,王申,樊勇. 2015

[12]籼型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绿敏S的选育. 张德文,杨前进,王士梅,汪婉琳,朱启升. 2009

[13]籼型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1892S的选育. 杨联松,白一松. 2006

[14]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的选育. 王德正,王守海,罗彦长,李成荃,吴爽,杜士云. 2001

[15]池塘养蟹套养双季青虾技术的研究. 侯冠军,江河,何吉祥,凌俊,段国庆,方国文,万明. 2012

[16]“品种+技术+服务”助力安徽大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季昌好,王瑞,陈晓东,赵斌,朱斌. 2018

[17]灌浆成熟期气候条件对早籼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王守海,李泽宫,吴李君. 1990

[18]皖棉10号的选育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张翼,吴德祥,路曦结,何团结,郑曙峰,阚画春,韩文兵,刘利平. 1999

[19]茶树新品种“黄山早芽”选育报告. 江济和. 1994

[20]烤烟新品种川烟102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孙学永,雷强,肖勇,郭仕平,段旺军,刘炎红,祖朝龙,朱启法,杨兴有,余祥文,钱宇,陈志华.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