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一种新型硅肥在两系杂交水稻上的增产效果研究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陈刚

作者: 陈刚 1 ; CHEN Gang 1 ; LUO Zhi-xiang 1 ; 罗志祥 1 ; SHI Fu-zhi 1 ; 施伏芝 2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硅肥施用;增产效果;生理抗性

会议名称: 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工程院`安徽省作物学会

页码: 00000195-00000199

摘要: 采用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在江淮、沿江地区增施新型硅肥对两系杂交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新型硅肥能够显著提高两系杂交水稻产量、优化产量结构并提高水稻抗性.当硅肥施用量从3000g/hm2增加到12000g/hm2时,产量增幅从2.76%提高到7.84%;水稻移栽后35d,硅肥施用量为7500g/hm2时,产量较对照显著提高6.2%,茎蘖成穗率达到67.3%,显著高于对照,结实率较对照提高3.2%,达到显著水平;增施新型硅肥后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和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发病率显著下降,第1~4节间长度缩短0.15~0.85cm,第2、3节茎秆壁增厚,提高了两系杂交稻的抗倒能力.

分类号: S511.062

  • 相关文献

[1]转C_4光合基因水稻特征特性及其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王德正,迟伟,王守海,焦德茂,吴爽,李霞,李成荃,张云华,罗彦长. 2004

[2]安徽两系杂交稻育种开发与种子产业化的实践. 李成荃,王守海,王德正,罗彦长,孙宗法. 2000

[3]两系杂交籼稻皖稻79制种技术研究. 王德正,王守海,李成荃,罗彦长,宛麟,胡先文,吴爽,杜士云. 2003

[4]两系超级杂交稻徽两优6号在安徽的推广与栽培技术. 栗云端. 2014

[5]杂交中籼两优669在江淮地区高产制种技术. 施伏芝,罗志祥,阮新民,从夕汉,吕孝财,李定波. 2015

[6]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289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张效忠,王守海,台德卫,梅德勇,丁美顺,刘会义. 2014

[7]高产优质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61号. 王德正,杜士云,王守海,罗彦长,李成荃,吴爽. 2007

[8]油麦茬直播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两优8901. 邵红星,杨林松,赵玉廷,许荣华. 2015

[9]Y两优9918在巢湖地区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梁华金,吕孝林,周林,魏安季,吴文革. 2012

[10]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Ⅳ)——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与高产技术研究. 王守海,李成荃,王德正,罗彦长,杜士云,吴爽. 2003

[11]优质两系杂交晚籼两优3401的选育与应用. 王守海,吴爽,杜士云,王德正,罗彦长,黄忠祥,李成荃. 2007

[12]一种新型硅肥在两系杂交水稻上的增产效果研究. 陈刚,罗志祥,施伏芝,吴文革,阮新民,许有尊,从夕汉,董建军,刘春盛. 2016

[13]抗病两系杂交中籼稻明两优6号高产制种技术. 张德文,杨前进,朱启升,王士梅,汪婉琳. 2011

[14]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003. 张德文,杨前进,朱启升,王士梅,汪婉琳. 2012

[15]高产优质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127. 夏加发,李泽福,王元垒,马廷臣. 2015

[16]母本直播和移栽对皖稻153杂交制种的影响. 王伍梅,台德卫,杨联松,张效忠,黄贯刘,汤修竹,赵天明. 2009

[17]两系中籼稻新品种徽两优5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杨联松,白一松. 2015

[18]磷石膏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研究. 王洪达,吴伟芬. 1990

[19]莴苣施用窑灰钾肥效果研究. 刘枫. 1993

[20]活力素(PHOENIX)在棉花上的应用研究. 李淑英,路曦结.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