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安徽省杂交粳稻1989、1990年示范推广总结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孙明 1 ; 腾学伟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

期刊名称: 杂交水稻

ISSN: 1005-3956

年卷期: 1991 年 S2 期

页码:

摘要: 安徽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400万亩。目前常规粳稻种植面积500余万亩,只占历史上可种面积的40%左右,大部分面积披杂交籼稻代替,而近年杂交籼稻优势下降、病害加重,作双晚栽培更因穗期不耐低温,不能稳产保收。“七五”期间我省推广杂交粳稻34.96万亩,平均亩增稻谷50公斤以上,总增优质稻谷1748万公斤,增值千万元。特别是1989、1990年南方稻区杂交粳稻科研推广协作组成立以来,在“1038”示范活动推动下,经两年努力,示范范围扩大,产量水平有所提高,制种技术和产量也有新的突破,组织管理上有了新的经验,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杂空间精示范范围扩大,成效显著 ;两年来,安徽省杂交粳稻种植面积累计5.43万亩,其中“1038”计划内示范面积13648亩(1989年1734亩、19op年11914亩);,从1989年的一个千亩片、7个百亩方发展到1990年3个千亩片、12个百亩方。参加杂交稻组合示范活动的包括省内淮北、江淮、沿江、江南等地20多个县市和江苏省泰兴县、湖北省孝感市。舒城县从1989年的一个双晚当优9号百亩示范方,扩大到1用呻的千亩片。桐城县19如年4叩0余亩双季酒当优9号和寒优ic27平均亩产455公斤,比杂交别稻汕优64增产吕.2%,比常规晚粳品种78270增产23.8%。特别是1990年六优C堡在以商品粮为主的淮北新稻区阜南县苗集区首次示范成功,由于精米率比釉稻高10. 53%,米质优,售价高,每公斤粳米比舢米售价高0. 4元,每亩收益比汕优63增加 123. 6元(汕优63亩收益37.3元,六优C堡160.9元),倍受淮北农民青睐,1991年该区示范面积将扩大到7000亩。 二改进栽培技术,产量水乎提高 近年来,我省粳杂的单产水平逐年提高, 1989年示范面积1734亩,平均单产410公斤,其中128亩单晚平均亩产460公斤;1606亩双晚平均亩产406公斤,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1990年示范面积扩大到11914亩,平均亩产493.8公斤。其中单晚6309亩平均亩产527.9公斤I双晚5605亩平均亩产455.4公斤,平均亩产增产70公斤以上。1990年比1989年平均亩产提高20.4%,其中单晚增加14.8%,双晚增加12.2%。两年累计示范面积13648亩,增产稻谷92万公斤,增值6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两年来,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普遍提高。每亩有效穗数从20万左右,提高到22—24万,高的达26万;结实率也从过去的70%左右提高到80%以上,高的达到90%以上。主要抓住了以下技术措施: 1.培育带菜壮秧。我省杂交粳稻组合的大穗优势明显,但分莱优势不足,同时又受到杂交种用量的限制,往往造成栽插基本苗不足。研究表明在适宜的栽插生态条件下,杂交粳稻有效分察期为主茎11叶期,从时间上看作双季晚稻栽培仅有20天为有效分源期,作单季晚稻栽培可长一些。因此,只有在育秧上下功夫。稀播培育多率壮秧,弥补杂交粳稻分率不足的缺陷,采取一叶一心秧苗期每亩喷施200克多效哩加100公斤水稀释液。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推行两段育秧,既促进秧苗早分率带大鳍,又可每亩节约种子0.25~0.5公斤。 据桐城县农技站试验,在当优9号秧苗一叶一心期亩施多效峻150—250克,可使秧苗控长3.14~4.6厘米,控长率9.14%;单株分率增l.2~2.8个,促率率60~220%。分荣数增加15%,并有抑制秧田杂草和秧苗移栽后提早返青的作用,使每亩大田用种量节约0.3公斤以上。 2.在施肥技术上改重头轻尾或双晚肥料一次到位为后期补施保花、促粒肥,提高结实率,有较好效果。以往我省晚稻施肥水平较低,加之杂交粳稻一般分牵强,在栽培上往往是重基肥和前期追施分率肥,忽视后期补施追肥,基本不施保花、促粒肥,尤其对双季晚稻强调“一轰头”施肥法,致使结实率常年在70%上下徘徊,大穗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通过学习江苏等省的栽培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将总施肥量的10~15%,作为后期保花、促粒肥,使结实率大幅度提高。舒城县1990年双晚当优9号千亩示范片平均结实率85%,高的田块达90%以上,就是后期每亩补施1.5公斤尿素或喷施磷酸二氢钾的结果。 a.管理上抓技术服务一管到底,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和统一灌水。特别是实行统一灌水,使生长后期实行间歇灌溉有了保证,保持土壤高度湿润状态直到黄熟,一有效地促进了大面积平衡生长,青秀活熟,提高了示范片整体产量水平。 1990年阜南县苗集区马塘乡旱改水第二年麦茬六优C堡单晚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25公斤,比全乡水稻大面积高产475公斤增产10.5%,高产攻关田40亩平均亩产达610公斤;舒城县当优9号双晚千亩示范片,平均521.9公斤,比对照鄂宜105增产31.6%,最高亩产达554.8公斤。 三、制种技术和产量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杂交粳稻制种产量有较大的突破,特别是199D年制种490.7亩,总产杂交种子79367.1公斤,平均亩产161.7公斤。其中六优组合制种田每亩平均单产184.7公斤,风台县毛集乡2.2亩六优C堡最高亩产达220公斤180优组合平均亩产154.l公斤,舒城县军埠乡卫.1亩80优 9号最高单产达195.6公斤;当优组合平均亩产89.5公斤,凤台县 7亩当优C堡制种平均亩产达122.4公斤,舒城县0.66亩当优9号亩产高达140.9公斤。我省杂交粳稻制种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四改。一改父本单行为双行大行距,扩大父本花粉量,二改母本栽单苗为双苗,增加母本穗数;三适当提早播种期,使父母本穗期提早7~10天,从8月下旬末提早到8月中旬末,确保高温晴好天气抽穗,促使父母本花期花时相遇;四改多次追肥为基肥一次到位,促双亲均衡生长,必要时再以肥调花期。”1990年普遍花期相遇良好,母本结实率提高,一向异交率低的当选晚二号A,达到35%以上,部分$.块高达48..l%,小面积单产突破140.9公斤。与198D年64.7公斤, 1985年67公斤’1987ng27。7公斤和1988年100.5公斤的制种产量比较,有显著的提高,也消除了长期以来认为当优组合制种不能创高产销顾虑。 四、组织曾理上有了新的经验——- (1)把使杂示范活动纳入全省“丰收计划”和全省科技兴农、科技扶贫、吨粮田开发计划,争取多方面、多部门、多学科的重视和支持。近年省内的示范片几乎都是和各地吨粮田开发结合进行的,如舒城、桐城、宣城的百、千亩片均是安排在油—一稻—一稻的双杂吨粮田项目区内,因而得到当地政府支持。舒城县政府投资14万元建成排灌站,在1990年大旱气候下保证了双杂吨粮田用水,双季早杂241亩平均亩产471.9公斤,双晚粳杂当优9号平均亩产521.9公斤,全年亩产达993.8公斤(计划指标第一年900公斤)。1990年阜南杂交粳稻千亩片示范是结合科技扶贫实施的,在省水利厅帮助和当地政府组织下,3.8万劳力苦故45天,开挖渠道5.6公里,解决了长年沿淮行洪区的水患,改荒滩为稻田,种植的千亩六优Q堡示范片,长势赛过江南。同年9月中旬省农科院在淮北阜南、风合召开了科技兴农现场会,省直各部门,地、县、区的行政领导、科技人员120多人参加,既宣传了科技兴农,又宣传了杂交粳稻,会上许多县纷纷要求1991年供种示范,种子供不应求。- (2)在坚持科研、推广、生产部门密切协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省。县。区、乡各级各部门组成的服务体系,实行政、技、物结合,做好技术领导后勤服务工作,这不仅是做好当年示范工作的需要,也为日后扩大推广打下了基期。具体作法是:省农科院水稻所重点负责组织种源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省农业厅农业局负责统一计划。组织发动各级技术人员共同参战,当地各级政府和农资部门承担肥料、农药供鹰和水利设施等后勤服务,示范点的村党支部做好农户的组织发动工作,凡是搞得好的片方,都是发挥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结果。 (3)良种和良法并重。在杂交粳稻示范过程中,。、始终把推广粳杂组合与改进栽培技术相配套,实行良种良法相结合。首先,播种之前,。对各点统一印发高产栽培模式,并进行示范户的培训;对每个关键技术措施的鼓实都要办培训班,如针对杂交粳稻分孽优势弱和穗大结实率低的弱点,突出抓好壮秧和增粒两个薄弱环节。其次,省农科院派人蹲点示范巡掴指导相结合,进行田头指导,促进了技术措施的落实。在舒城蹲点的技术人员,还取土样专门进行了土壤养分分析,因上制定重点补钾的配方施肥方案,使结实率和粒重大大提高。第三,各示范片内部由技术干部亲自抓10~100亩的指挥田,使示范户看得见,学得会。第四,有专人负责建立田间档案,观察记载并做好后期测产考种总结工作。 五、存在问团及“八五”攻关没想一 我省“七五”期间杂交粳稻推广面积累计34.96万亩,年均推广面积仅7万亩左右,不足粳稻可种植面积1253万亩的千分之六。其主要原因是:对推广杂交粳稻尚未引起各级的重视,缺乏必要的投入,繁制种工作远远跟不上要求,杂交种子不仅缺口大,纯度也常无保证。“八五”期间必须下大力推动我省杂交粳稻的发展。为此; ’卫.要大力宣传发膨杂交粳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求得各方面对发展杂交粳稻的支持。同时把杂交粳稻的示范工作与我管掘业勺\五“规划中主攻淮北科技兴农、科技扶贫、吨粮田建设、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项目结合起来,求得全社会,多方后的政、技、物支持。我省淮北新稻区,农民生产的稻谷没有征购任务,必然进入商品市场的流通渠道,杂交粳稻出米率高、米质优、售价高,仅此一项农民种一亩杂交粳稻即可增收百元以上。因此,在淮北新稻区发展杂交粳稻大有可为。1991年示范点将从阜南、凤台两县发展到利辛、固镇、颖上、灵壁等6个县。 2.当今杂交粳稻推广的形势好,但推广速度仍要取决于制种的高产和优质。因此,科研与种子部门委联合组织高产制种技术攻关,尽快建立杂交粳稻新组合的繁殖、制种基地,已是当务之急。只要制种亩产能稳定100公斤以上,注意做好亲本提纯复壮工作,并杜绝在他粳混栽区制种,就可以提高种子的产量,并保证种子的纯度,为大面积生产提供足量、优质、价格合理的种子。而且还将使制种户从制种中增加收益,提高制种积极性。 3.组织多部门多学科进行育种攻关,尽快育成优势更强,特别是适宜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的理想组合。采取三系、两系法,品种间、亚种间组合并举的方法,选育产量、抗性、米质、适应性都好,且易繁制种、易于脱粒的粳杂新组合。同时抓好现有组合的利用和改进,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使杂交粳稻在“八五”期间有新的突破,安徽省杂交粳稻1989、1990年示范推广总结@孙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 @腾学伟$安徽省农业厅农业局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