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气候条件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通过对杂交中粳 80优 12 1的分期播种试验 ,分析了其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播期气候条件下的主成分值 ,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对水稻灌浆结实期间若干气候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第 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 =6.773 ,贡献率为75 .2 60 % ,为透明度因子 ;第 2主成分特征根λ2 =1.2 0 4,贡献率为 13 .3 77% ,为垩白度因子 ;第 3主成分特征根λ3=0 .741,贡献率为8.2 2 9% ,为直链淀粉含量因子。在影响稻米品质的气候因子中 ,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日均温度作用最大 ,日均光照数、日均相对湿度次之 ,日均降雨量、日均温差作用最小 ;并据此提出改良 80优 12 1稻米品质的相应策略。


技术创新能力和策略——提高农业科研竞争力的战略研究(Ⅰ)
《安徽农学通报 》 2003
摘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最具价值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农村科技进步的动力。省农科院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载体,从全省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建设策略——提高农业科研竞争力的战略研究(Ⅲ)
《农业科技管理 》 2003
摘要:一、问题提出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穿透叠嶂的灯塔,创新揭示着科技进步的内在特质,那么这种技术创新的能力应当是源自于先进生产力的拓荒者——科技人才。人才是构成竞争力的第一资源,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更是如此。随着农业科研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安徽省农科院在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建设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基于人才工作实践,本文以提高农业科研竞争力为目的,旨在讨论和提出农业科研人才工程建设的发展策略。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产销现状与展望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03
摘要: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农产品生产及消费大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早就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无公害农业技术研究,90年代又发展了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进入21世纪正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目前,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已经呈现出齐头并进、产销两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


烤烟干物质和氮磷钾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烟株干物质和养分吸收积累结果表明 :烟苗在移栽后 3 0~ 75d干物质的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 70 %左右 ,是烟株干物质的主要积累时期。烟株干物质累积强度以移栽后 60~ 75d最大。干物质在烟苗移栽 75d以后在根、茎、叶中的分配趋于相对稳定 ,根、茎、叶的干物质重分别约占全株干重的 16%~ 19%、3 2 %和 5 2 %~ 49%。烟株移栽后 3 0~ 75d是烟株养分的主要吸收时期。在目前烟草生产水平下 ,水田需施用的磷 (P2 O5)、钾 (K2 O)分别为 13 5 .0 0~ 173 .5 5、3 5 9.2 5~ 5 2 1.5 5kg/hm2 ;旱地需施用的磷 (P2 O5)、钾 (K2 O)分别为 10 4.1~ 13 3 .95、2 49~ 3 61.5kg/hm2 ,氮肥的利用率和施用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