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家蚕食道下体(SB)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中国蚕业 》 2004
摘要:食道下体(Suboesophageal body)简称SB,首先由Wheeler(1893)在一种冬蜥(Xiphidium ensiferum)的胚胎中发现和报道的。在家蚕中Hatscheck(1877)认为SB是胚胎期作为“内胚层的原基”,因此,Toyama(1902)认为在家蚕胚胎发育时就形成了SB,并认为它起源于一串中胚层细胞。Sakurai(1915)报道家蚕幼
蓖麻蚕线粒体cox2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
《蚕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兼并性引物克隆出蓖麻蚕线粒体cox2基因、tRNA Leu基因和cox1基因的部分片段。cox2基因编码框包含 6 85个核苷酸 ,编码 2 2 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起始密码子为ATG ,终止密码子仅有 1个T组成 ;蓖麻蚕mtDNA的cox2基因中富含AT ,含量为 75 77% ,GC的含量为 2 4 2 3%。通过同源性比较 ,发现蓖麻蚕的cox2与柞蚕cox2同源性最高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 89 0 %和 96 0 %。根据cox2氨基酸序列进行了 12种昆虫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探讨。
关键词: 线粒体DNA 蓖麻蚕 cox2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测定 聚类分析
春季生种的发生与防止
《中国蚕业 》 2003
摘要:2002年8月初,春制秋用种浸酸期间,笔者参与一起毛种卵面异常情况的调查,发现有两批普通种出库浸酸时,大量蚕卵未转变为固有色,仍是黄色,象是不受精卵。
离体桑叶在贮藏过程中生理变化的研究
《中国蚕业 》 2003
摘要:植物叶片在离开植物体之后会出现一系列重要的生理衰退变化并最终死亡,研究和探索这种生理衰退的过程和原因对于提示叶片的衰老机制,寻求延缓叶片衰老的途径及植物体自然衰老的机制和植物光氧化作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到目前止,对包括水稻、小麦、烟草、菜豆等在内的多种植物叶片的生理衰退过程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关于桑树离体叶片在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许晓风曾有过报道。本文主要对本所新培育的适合条桑育桑品种皖桑5号进行了研究,现将2003年春蚕期进行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桑树新品种皖桑2号选育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用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育的方法育成桑树新品种皖桑 2号。多年、多点区试鉴定结果表明 :皖桑 2号产叶量比湖桑 3 2号提高 2 5 %~ 3 0 %左右 ,10 0kg桑产茧量比对照湖桑 3 2号有显著提高 ,可缩短养蚕经过 ,是一个丰产、稳产、适应广、抗逆强的优良品种
桑树品种皖桑1号的选育初报
《中国蚕业 》 2003
摘要:采用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育的方法育成桑树品种皖桑1号,经多年、多点区试鉴定结果表明:皖桑1号发芽率高,生长势旺.年产叶量比湖桑32号提高20%~30%左右,100kg桑产茧量比湖桑32号提高6%,叶质较优.品种性状稳定,适应性强.适宜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蚕区推广。1 选育经过桑树新品种皖桑1号的选育研究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八五”、“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该品种以高产、大叶品种7707作母本,以质优、抗性强的阜阳1号作父本。1990年采用人工有性杂交方法.设置12个杂交组合,获得种子后培育,淘汰不良个体,经2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