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茶区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茶业通报 》 2008
摘要: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被大量污水排放和农药等污染日益加重的今天,人们普遍关注食品安全性问题,渴望天然无污染健康营养食品愈来愈迫切。生产安全、无污染的茶叶饮料,是新世纪中国茶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目前茶树病虫害日益猖獗的情形,不采用化学防治又无法控制茶树病虫危害,若用多了高残留农药又会使茶饮料遭受污染而造成人们对茶饮品品质安全性问题的心里恐慌等严重问题。所以,我们开展对安徽茶区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内容调研和有关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2


同期发情处理方法对受体牛胚胎移植效果影响的研究
《中国奶牛 》 2008
摘要:试验设计3个组,分别采用CIDR+PGF2α法、PGF2α一次注射法和PGF2α二次注射法3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120头西门塔尔杂交受体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结果表明:CIDR+PGF2α法同期发情处理的受体牛黄体不合格率达47.4%,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胚胎移植产犊率为45.0%,分别比PGF2α一次注射法和PGF2α二次注射法低10.2和13.1个百分点。PGF2α二次注射法同期发情处理后的受体牛黄体不合格率仅20.5%,低于PGF2α一次注射法(P>0.05),显著低于CIDR+PGF2α法(P<0.05);胚胎移植产犊率达58.1%,均高于其他两组。本试验初步显示:采用PGF2α二次注射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受体牛效果好,成本较低,操作方便,产犊率也较高。


猪ADAMTS-1基因对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试验采用PCR-RFLP技术对长白猪含凝血酶敏感蛋白模体的去解联金属蛋白酶(ADAMTS-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在第7外显子发现1个C/G突变引起氨基酸改变。通过Pvu-ⅡRFLP基因分型,在长白猪群体中发现3种基因型(AA、BB、AB)。对不同基因型与部分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DAMTS-1基因与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性状显著相关。
关键词: 长白猪 ADAMTS-1基因 产仔数 遗传效应


几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几种常用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为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提供依据。[方法]将供试7种药剂稀释成5个系列浓度,3龄中期幼虫为试材,浸虫法测定,处理后48 h(氟铃脲96 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结果]杀虫单对水稻稻纵卷叶螟毒力最低,LC50为306.624 2 mg/L,毒力最高的为阿维菌素,LC50达到了0.221 0 mg/L,氟虫腈对稻纵卷叶螟的LC50为7.237 5 mg/L,仅次于阿维菌素。7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毒力的高低顺序为阿维菌素>氟虫腈>毒死蜱>氟铃脲>三唑磷>丙溴磷>杀虫单。1.8%阿维菌素乳油用量8.1 g(a.i)/hm2和40%丙溴磷乳油480 g(a.i)/hm2,药后10 d防效分别达到86.68%和81.72%。[结论]丙溴磷、阿维菌素、氟虫腈、氟铃脲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均较好,混配使用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QTL分析
《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42个和尚麦/豫8679的F7:8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籽粒平均灌浆速率、最高灌浆速率及千粒重在北京(2006,2007)、安徽合肥(2007)和四川成都(2007)4个生态环境下的性状表现,并利用已构建的含有170个SSR标记和2个EST标记的遗传图谱,对这3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54个QTLs,涉及小麦1A、1B、2A、2D、3A、3B、3D、4A、4D、5A、5B、6D和7D染色体。其中,17个与平均灌浆速率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17%~ 20.83%;16个与最高灌浆速率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31%~ 15.95%;21个与千粒重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36%~ 16.80%。另外,在1A、1B、2A、3B、4D、6D和7D染色体上发现10个涉及"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位点的基因组区段,有助于了解籽粒灌浆和籽粒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
家蚕春用品种黄·山×平·湖的组配及推广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家蚕春用品种黄.山×平.湖的组配及推广,为家蚕品种资源引进、改良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引进品种资源的系统研究,在基本掌握其生物学、经济性状和利用价值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最后测定配合力。[结果]经配合力测定,组配成春用杂交组合黄.山×平.湖全茧量2.269 g,茧层量0.509 g,茧层率23.58%,茧丝长1 323 m,解舒率86.71%,净度93.8分,纤度3.011 D,符合国家审定标准,通过安徽省认定。该品种强健好养、抗逆性强、茧形大、丝质优、稳产丰产,受蚕农、丝厂欢迎,迅速在安徽省主要蚕区推广应用。[结论]引进了品种资源,丰富了家蚕基因库;通过育种手段实现了种质创新;组配成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和饲养水平的实用品种,加快了育种速度,降低了育种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