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麦豆连作田套种油菜对大豆害虫及其天敌的生态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1986、1987和1990年在皖北麦豆连作的夏大豆产区进行了于小麦生长后期套种油菜的试验,结果表明:套种油菜可有效地增殖豆田天敌数量,较对照田高1.67~2.14倍,从而大豆害虫得到有效控制。百株蚜量较对照减少61.4%~73.3%(豆蚜大发生年份)和20%左右(豆蚜轻发生年份),豆天蛾数量减少36.8%~90%,大豆食心虫虫食粒率降低34.9%
关键词: 套种;桥梁作物;害虫天敌;保护增殖;中间宿主;生态效应
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兼治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为解决我省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叶枯病混合危害的严重问题,研制成功了2种复配兼治新农药:36%粉霉灵悬浮剂和30%增效粉锈宁悬浮剂。毒力测定表明,2种新农药配方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小样加工工艺成熟的基础上,完成了中试工艺研究;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和产品标准,15t2种新农药的试产品,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质量优异、稳定,证明配方合理,生产工艺成熟,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克服了“粉锈宁”易结晶析出的难题,把“多菌灵”和“粉锈宁”复配加工成稳定的悬浮剂以及增效粉锈宁用纸浆废液加工,国内均未见报道;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2种新农药的使用效果和技术。小区试验结果表明:(1)粉霉灵750g/hm2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叶枯病都有特效,防治1次的综合平均防效达87.9%;(2)粉霉灵悬浮剂与相同有效成份复配加工的可湿性粉剂产品(麦病宁、纹霉净、防霉宝)相比,药效提高1倍左右;大田示范结果表明:粉霉灵600g/hm2,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的平均效果分别为82%和96%,比多菌灵750g/hm2+粉锈宁120g/hm2的平均效果(分别为71.9%和94%)提高10.1%和2%,增产率提高3%;?
关键词: 农药;配方;工艺;分析方法;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兼治
安徽省毛眼水蝇属(双翅目:水蝇科)初步调查
《安徽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毛眼水蝇属(Hydrellia)中数种为稻、麦等农作物重要害虫。受害水稻会造成死秧、大发生年使水稻严重减产。笔者对安徽省水稻产区毛眼水蝇属进行调查,发现有10种,已鉴定出6种,其中有3个为我国新纪录种。本文将已鉴定出的种列出种的检索表和5个种的描述。
大豆害虫及其节肢动物天敌初步调查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大豆害虫及其节肢动物天敌初步调查夏纪淑仁夏桂平(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肥230031)自1985年以来,作者用了5年多时间对我省主要大豆产区的大豆害虫及其节肢动物天敌进行了调查。1害虫1.1昆虫纲INSECTA1.1.1直翅目ORTHOPTERA1.1...
兼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的复配药剂筛选及毒力测定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通过室内筛选,选定了以多菌灵、粉锈宁为主的最优配方,定名为粉霉灵。试验表明:它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等)、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的抑制具有极显著双向增效作用,并在离体小麦穗和叶段上模拟了粉霉灵的田间用药量
关键词: 农药混剂;毒力;增效作用;小麦
土壤肥料之光——美国腐殖酸活性液肥“高美施”
《安徽农业 》 1995
摘要:“高美施”是由物理化学家、微生物学家、氢弹发明者之一的埃文莱斯·斯托里研制成功的一种效全及前景光明的一种化学肥料。主要原理是它含有锂元素,能够置换土壤中络合住的各种作物需要的元素,并使之成为游离状态,从而被作物吸收利用;加入某些氨基酸后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它由离子交换载体与氨基酸两大部分组成。 目前,美国已大面积推广应用“高美施”。据统计,在各种农作物上平均增产38.9%;水稻上增产26.1%;水果增产40%左右;蔬菜平均增产84%。我国从1991年开始引进,在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水果、蔬菜、瓜菜等多
淮北二条叶(虫甲)再增猖獗危害大豆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我省淮北地区是我国夏大豆主产区。以前二条叶(虫甲)Monolepta nigrobilineata Motshulsky虽一直在大豆上发生,但因天敌的控制而未见造成危害。作为次生性害虫,该虫一直被人们忽视。近年来,由于豆田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的显著增加,杀伤了大量天敌,引起该虫再增猖獗,危害大豆。1989年国营龙亢农场大豆地该虫严重发生达500亩,平均每平方米见虫100多头,最高至350头。由于未及时防治,二条叶(虫甲)多方面危害大豆,特别是吃掉雌蕊,使大豆开二道花、发倒青,不仅造成豆荚严重减少,还推迟成熟期27天以上。这年因二条叶(虫甲)危害减产6—7成,损失大豆
黑卵蜂(Telenomus spp)寄生豆天蛾卵在大豆田的空间分布型
《安徽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豆天蛾是我国黄淮地区夏大豆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连年为害,普遍严重.1985年,安徽省阜阳地区豆天蛾成虫大发生,后经作者定株系统调查,发现豆天蛾卵寄生率达90%以上,其中黑卵蜂(Tele-nomus spp) 寄生率达82.1%,是豆天蛾卵寄生蜂的优势种群,有效地控制了豆天蛾幼虫的发生量.因此,在制定大豆害虫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措施中,应重视豆天蛾卵寄生蜂的发生数量,注意加强保护和利用. 掌握黑卵蜂种群寄生豆天蛾在一定环境内的空间分布结构,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生活习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选用相应的田间取样技术和调查资料的数理统计代
蟋蟀的药剂防治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1985年以来,蟋蟀在我省淮北地区大发生.发生面积估计在1200万亩以上,每平方米见虫6~20头,发生重的地块每平方米见虫30~40头.发生种类在4种以上,其优势种是油葫芦(Grgllus teslaceusWalker) 和大扁头蟋蟀(Loxoblemmusdoenitizi stein) 两种.其危害期长,食性杂,食量大,成虫若虫均可为害,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据作者等1987年在蒙城、濉溪、宿县抽样170亩大豆调查,蟋蟀食粒率平均为4.15%,产量平均下降3.67%.为害最严重的3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