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分析了播种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提出适期早播利于优质中籼稻91499高产。在建立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效应方程的基础上,指出氮素的产量效应小于栽插密度,两栽培因子与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两因素的产量效应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实现的。本试验条件下,最造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分别为182。3kg/ha和50.6万穴/ha。
关键词:
优质
中籼稻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本文以5个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系)作为材料,研究了蛋白质含量、SDS沉淀值和Pelshenke值在籽粒灌浆成熟期和贮藏期的动态变化。还研究了低温(0—4℃)贮藏对SDS沉淀值和Pelshenke值这两项品质指标变化的影响。通过差异显著性测验和相关分析,提出了各性状的“最佳鉴定期”和在收获前进行品质鉴定、选择的可能性。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动态变化
低温贮藏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本文就我国第二次出现的卖粮难对杂交水稻生产提出的挑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杂交水稻在我国发展的状况,提出要树立“什么米好销就种什么”的商品观念,认为只要从调整组合入手,大力发展杂交粳稻,注重研究、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就能使杂交水稻生产得以稳步发展。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面积
组合
米质
杂交粳稻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1988年用23个水稻品种或组合,分早籼、中籼和晚稻三组,在屯溪、安庆、芜湖、滁州、巢湖、合肥、六安、阜南8点作分期播栽试验,测定了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米率、垩白指数、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籼和晚稻抽穗成熟期的气候条件对优质米的形成是比较有利的,早籼抽穗成熟期的气候条件对优质米的生产极为不利。因此,作者提出在进行优质稻米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时应着眼于中籼和晚粳。本文的下一部分则是依据安徽省农业气候区划、耕作制度、水稻播种面积、稻谷产量、稻谷年净调出量以及优质米适宜的灌浆成熟期气候指标(平均气温20—25℃),将安徽省优质米生产划分成两个一级区、五个二级区。
关键词:
优质稻米
生产区划
方差分析
稻米品质
相关
通径
回归
气候指标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本文报道了不同花期分别摘去植株全部叶片的试验结果,研究去叶后对杂交油菜经济性状和商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初花期去叶对杂交油菜的株高、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有极显著负效应,对一次有效分枝数和每果粒数有显著负效应,对千粒重则有极显著正效应.终花期去叶对株高有极显著负效应,对千粒重有极显著正效应,对其它经济性状无显著影响.花期去叶对杂交油菜的品质性状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可为研究杂交油菜的生理和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杂交油菜
去叶
花期
经济性状
品质性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本文提出将科研和写作同时进行,既能加快论文写作速度,又有助于科研工作的深入.认为突出中心和了解读者对象是提高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针对署名引起的功利纠纷,本文提出,参加某一项科研项目的每个科研人员若都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有关论文,就可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关键词:
科学研究论文
创作
速度
质量
数量
署名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对皖南复合茶园与普通茶园不同季节的茶叶内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林复合生态系统可有效地提高茶叶品质,尤其是春季.而氨基酸与锌元素含量的增加,可溶性铝的下降和酚/氨比例的协调,则为其内质变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茶叶
复合生态系统
化学组分
品质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富士苹果品质与光照条件有较密切的关系.本文研究了不同土壤管理对光照条件以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铺反光膜和清耕皆比人工生草能显著增加背光照度,增加幅度为205.1~308.1%,从而提高了果实着色程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出了前期种植夏绿肥、秋季清耕的土壤管理模式.
关键词:
果树
富士苹果
品质
光照条件
土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