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革;
陈刚;
许有尊;
冯骏;
吴文彬;
周永进;
《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 在双季稻北缘区选用穗数型和穗粒兼顾型的两类早籼稻品种,采用盘育秧,本田模拟机插 ,设置20.0、23.3、25.0、26.4和30.0cm等5种行距栽植,比较不同行距条件下的分蘖、成穗,以及产量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在23.3cm行距、穗粒兼顾型品种在25.0cm行距下分蘖成穗率,产量构成协调,产量也最高。
关键词:
双季稻北缘区
早籼稻
机插
行距
周永进;
胡润;
陈再高;
纪根学;
冯骏;
吴文革;
许有尊;
陈刚;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 [目的]为进一步完善机插 育秧技术,扩大其应用范围,并加快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高产早稻品种中早2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机插 早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00 g/盘的播种量有利于提高机插 早稻的根冠比和茎基粗等秧苗素质指标,秧苗素质符合机插 作业要求,同时降低早稻的漏插率和伤秧率;机插 后大田缓苗期短,分蘖早发、群体结构合理,茎蘖成穗率高,产量结构优化。[结论]双季稻区机插 早稻的适宜播种量为100 g/盘。
关键词:
播种量
早稻
机插
秧苗素质
产量
冯骏;
徐秀娟;
余友玲;
刘劲松;
金四九;
周永进;
吴文革;
陈刚;
许有尊;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 为探明安徽沿江地区双季早稻适宜的高产机插 栽培技术,引进"水稻机插 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通过设置工厂化育秧机插 试验,并与软盘育秧人工抛秧和常规育秧人工栽插进行比较研究,集成了沿江双季早稻机插 平衡栽培技术。示范结果验证了双季早稻机插 技术的优势。该项技术较后两种栽插方式相比能在稳定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同时,显著增加双季早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同时节本增效明显。在安徽沿江双季稻地区为较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有着重大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
双季稻
沿江双季稻北缘稻区
机插
平衡栽培
陈刚;
吴文革;
张健美;
许有尊;
孔令聪;
朱德泉;
周永进;
杨联松;
蔡海涛;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 在江淮一季稻区,选择穗数型、穗粒兼顾型和超大穗型3种类型杂交中籼水稻品种,采用机插 盘育秧,本田模拟机插 ,设置25.0、30.0和33.0 cm 3种行距,配置15.0 cm株距、每穴2粒种子苗栽培情况下,比较3种类型水稻品种的分蘖与成穗、产量及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对栽插行距的适应性不同,穗数型、穗粒兼顾型和超大穗型品种机插 适宜行距分别为25.0、30.0和33.0 cm。
关键词:
水稻品种类型
超级稻
机插
行距
杨飞;
吴文革;
赵前进;
王本平;
季一胜;
胡琪峰;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 引进示范"水稻机插 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开展沿江稻区杂交中粳机插 稻适宜品种选择、适宜播栽期探索、明确丰产高效栽培的产量结构和再拍技术关键,总结出适合沿江杂交中粳高产平衡栽培的技术要点,并进行了示范验证。即选择嘉优2号机插 、百亩示范方径省级专家实产验收平均产量达10 615.6 kg/hm2;其平衡栽培技术路线是:选择大穗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通过精量匀播、培育壮秧、适龄移栽、精量取秧,提高栽插质量;科学运筹肥水、及时防除病虫草害;缩短栽后缓苗期促发低位分蘖、控制高峰苗,减少无效分蘖,从而实现杂交中稻分蘖前后生长均衡、分蘖与成穗均衡和主茎与分蘖穗均衡,构建高质量植物群体,实现高产高效。
关键词:
沿江稻区
机插
平衡栽培
杂交粳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