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及不育系S和A所配F_1产量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A是由聚合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选育出的具有2套不育机制的新型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为了解其所配组合产量的杂种优势及与亲本不育系S和A所配组合的差别,将2个新型粳稻不育系2308SA和2310SA及对照亲本不育系2308S(2308SA亲本)、2310S(2310SA亲本)、2277A(2310SA和2308SA共同亲本)与6个粳稻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组合F1分别在海南省陵水县和安徽省合肥市种植,对F1单株谷重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主要产量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SA与不同的恢复系组配,F1单株谷重不同,不同生态地区,同一组合单株谷重有时差别较大。SA配制的组合F1单株谷重普遍有正向超高亲优势,与亲本不育系S和A配制的组合相比,有些组合具更强的产量超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F1单株谷重的配合力分析表明,选育的2310SA在2个试验点的一般配合力均强于亲本不育系2310S和2277A,其配制的组合有的也表现出较好的特殊配合力。另外,SA配制的组合在产量经济性状上,陵水点的单株有效穗数变异较大,合肥点的每穗总粒数变异较大,它们各自对产量的贡献也都最大;陵水点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亲本A配制的组合,合肥点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亲本S配制的组合,合肥点的穗总粒数显著高于A配制的组合而结实率显著降低,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粳稻 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 产量 杂种优势 配合力 经济性状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61号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6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与常规品种七秀占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稻瘟病等特点,2005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高产、高抗两系杂交粳稻——70优9号
《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 》 2007
摘要:70优9号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两系法品种间杂交组合,199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优质两系杂交晚籼两优3401的选育与应用
《中国稻米 》 2007
摘要:两优3401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温敏核不育系2301S与优质父本3401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籼新组合。2006年1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定名皖稻199号。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作双季晚籼稻种植的栽培技术要点。
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的育性和可恢复性研究
《杂交水稻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3 a的分期播种试验表明,聚合光(温)敏核不育系S和核质互作不育系A的不育基因转育而成的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的育性对光温反应迟钝,在长日高温、适温、低温和短日适温、低温下其育性都稳定不育;SA花粉败育类型表现为长日下以典败为主,短日下典染共存,且随着日长的变短和温度的降低,染败花粉有增加的趋势。可恢复性试验表明,不同的恢复系对SA的恢复能力强弱不同,SA的可恢复性一般介于亲本S和A的可恢复性之间。
关键词: 粳稻 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 育性 可恢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