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磷硅互作对不同籼型杂交水稻产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明确在氮肥基础上磷、硅及互作对水稻产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籼型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丰两优1号、Ⅱ优838、丰两优4号、Y两优2号和Ⅱ优52为试验材料,研究磷、硅及互作对水稻产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硅可明显增加每穗总粒、每穗实粒和千粒重,施磷可明显增加每穗总粒、每穗实粒和有效穗。与对照相比,磷硅互作可提高水稻产量,Y两优2号和Ⅱ优52这2个品种的产量增幅最大,分别达10.06%和10.90%。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磷硅互作处理下明显高于单施磷肥或单施硅肥。[结论]试验结果为优质高产水稻的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烟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替代钾肥的效果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不同供钾能力的烟-稻轮作区稻田,研究了烟杆还田对水稻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替代钾肥的效果.结果表明:烟杆还田(2250 kg·hm~(-2))和施钾肥(K_2O 75kg·hm~(-2))均能增加水稻产量和地上部钾素的累积量,其中烟杆还田配施钾肥的增幅最大,低钾(土壤速效钾含量<100 mg·kg~(-1))、中钾(土壤速效钾含量100~150 mg·kg~(-1))和高钾(土壤速效钾含量>150 mg·kg~(-1))土壤的水稻分别增产13.3%、17.1%和13.5%.烟杆还田(St+NP)可以提高钾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但在水稻当前推荐施肥量(75kg·hm~(-2))条件下,烟杆还田配施钾肥(St+NPK)对钾肥(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无显著影响,说明当前推荐施钾量可能偏高.通过对烟杆还田替代钾肥的计算,发现还田烟杆可以替代10%~22%的化肥钾(K_2O),烟后晚稻在烟杆还田时钾肥施用可以减少7.2~16.5 kg·hm~(-2).因此在烟杆还田条件下,高钾田块可减少化学钾肥的施用,而中钾和低钾田块为稳定水稻产量和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则应保证目前推荐钾肥量的投入.


稻稗混播互作机制的初步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稻稗互作机制对揭示抑草稻的抑草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抑草稻材料6173、不抑草的地方品种93067以及已破除休眠的稗草为试验材料,采用稻稗混播法,研究混播水稻材料及稗草互作的生物学性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直播稻材料6173具有较强的抑草性能;水稻对稗草的抑制作用则主要对稗草的成苗率、孕穗期及抽穗有影响;相对于水稻对稗草的抑制效果,稗草对水稻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表现为在单播时,93067和6173的成苗率、茎、根干重、茎长差异不明显,在与稗草混播的条件下,成苗率、茎、根干重、茎长差异明显,其中,93067茎、根干重仅为6173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93067茎长则仅为6173十分之三,而相应的与93067和6173混播的稗的草茎、根干重及种子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与稗草混播互作过程中,水稻对稗草的影响远小于稗草对水稻的作用。本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稻稗互作的机制。


氮高效利用水稻碳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特征
《作物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氮高效利用水稻在不同供氮水平下碳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高效利用水稻碳氮代谢物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α-酮戊二酸(2-OG)和蔗糖的含量随生育进程的变化态势与氮低效利用水稻大致相同,但其含量的高低因品种、施氮量不同而异。Glu对氮的响应基本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Gln在抽穗期、开花期和2-OG在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对氮响应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S"型曲线变化规律;蔗糖在抽穗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而在成熟期表现为增加。抽穗期Gln与Glu呈极显著正相关;氮利用效率(NUE)与开花期的Gln呈显著负相关,与Glu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2-OG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量和不同氮利用效率水稻对碳氮代谢物含量有影响,氮高效利用水稻在低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Glu、2-OG和蔗糖含量;抽穗期不同供氮处理Gln含量均明显较高。


四氟醚唑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评价四氟醚唑在水稻和环境中的安全性,开展四氟醚唑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研究。[方法]进行2年3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四氟醚唑72.80ga.i./hm~2施药1次;最终残留试验按72.80ga.i./hm~2(高剂量)和48.53 ga.i./hm~2(低剂量)分别施药2次和3次水稻收获期采样。[结果]四氟醚唑在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7~5.1、4.1~9.8、2.1~6.3 d。四氟醚唑在土壤、植株、谷壳和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2133、5.4557、5.4498、0.0397mg/kg。[结论]糙米最终残留量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05mg/kg。


安徽省全椒县水稻配方肥配方设计及效果验证
《园艺与种苗 》 2015
摘要:[目的]推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发展。[方法]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根据区域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技术,磷钾肥恒量监控技术原理,设计安徽省全椒县不同乡镇的水稻配方肥配方(基肥,区域大配方)分别为14-16-15、17-12-16、13-14-18、17-20-8、24-9-12和20-15-10。为了验证配方的适用性,2011年,选取六镇镇17-12-16的水稻配方肥,开展田间效果验证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配方肥(大配方处理)比农户习惯施肥增产6.5%,增产主要源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配方肥的应用实现了氮磷钾元素更合理的搭配,从而实现氮肥利用率提高11.7%、磷肥利用率提高52.6%的增效作用。[结论]基于区域土壤养分供应设计的配方肥,可使农户增加收入750~4 305元/hm2,效益显著。


种植环境对不同Wx基因型稻米RVA谱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种植环境对不同Wx基因型稻米淀粉黏滞性谱(RVA谱)的影响,选择5个携带有5类不同Wx等位基因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分别在4个生长环境下种植,对其稻米RVA谱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环境及环境与Wx基因型间互作对RVA特征值的效应。结果显示,不同Wx基因型水稻材料RVA特征值在不同种植环境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消减值、崩解值、最高黏度和热浆黏度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达到45.53%、29.75%、26.68%和26.17%;起浆温度和峰值时间变异系数较小,只有2.50%和2.96%。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RVA谱特征参数的主要变异来源为Wx基因型变异,环境及环境与Wx基因型间互作对稻米RVA特征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峰值时间以Wx基因型间变异最大,占总变异的97.01%;最高黏度的Wx基因型间变异最小,占总变异的57.51%。环境效应对RVA特征值影响方面,峰值时间、消减值和起浆温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小,而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则比较容易到环境影响。Wx基因与环境互作对崩解值、消减值和最高黏度影响较大,而对峰值时间和起浆温度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优质水稻品种选育与栽培过程中选择适合的Wx基因型材料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种植环境 Wx基因型 淀粉RVA谱 单片段代换系


水稻子粒矿质元素含量遗传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了解水稻子粒钙、镁、铜、铁、锌和硒等矿质元素含量,以绿旱1号作为父本与102S、KD36S、7HS012及7HS013不育系为母本进行配组,对父本与杂交后代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水稻子粒中的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各杂交后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子粒中矿质元素含量以及各矿质元素含量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农艺及经济性状多数表现出超高亲分离现象,且LK3的农艺及经济性状均表现为最好。水稻子粒矿质元素含量与部分农艺和经济性状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且K、Mg、Zn、Se等元素含量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水稻子粒中矿质元素含量大小依次为P>K>Mg>S>Ca>Mn>Fe>Zn>Cu>Se,4个杂交后代的K元素含量表现出超高亲分离现象,LK2、LK3和LK4的Fe元素含量也表现出超高亲分离现象。水稻子粒大量与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最高,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次之,大量元素之间相关性最小,以7HS012不育系为母本得到的杂交后代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矿质元素含量最高,7HS013次之,其他不育系表现一般。本研究为选育出耐旱及营养价值高的水稻新品种母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 矿质元素含量 主要农艺性状 遗传分析 相关分析


抽穗扬花期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危害机理研究刚刚起步。为了研究不同耐热性水稻在高温胁迫下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其生理指标与耐热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水稻,耐热性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耐热系数筛选不同的耐热品种;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的生理指标有较大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生理指标随高温处理时间延长,表现出先增大,达到峰值后下降的趋势;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各个生理指标的峰值出现的较晚,耐热性差的品种,较早达到峰值;耐热系数和生理指标相关分析表明耐热系数除与MD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外,与各生理指标上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CAT酶活性相关系数到达了-0.75222**。高温胁迫下,水稻水稻生理指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每个生理指标基本都有峰值出现,表明生物体高温热害是应激物质等调节存在反馈机制;高温胁迫时生理指标变化与耐热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